周琪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 (虎丘区)狮山街道横塘街道农林服务中心 215000)
猪气喘病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为主,病变特征主要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该病虽然致死率较低,但是感染率高,所有的猪只都是易感动物,但乳猪和断奶乳猪的易感性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1]。感染该病的猪生长发育迟缓,饲料利用率低,导致经济效益降低。
猪肺炎支原体是猪气喘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病猪体内及人工培养基上生存,但有严格的生存条件,分离困难,可用江苏Ⅱ培养基;在鸡胚卵黄囊肿生长,单不致死鸡胚,也无病变;在猪肺、肾、睾丸等单层细胞生生长并引起细胞病变;本病的病原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弱,对土霉素、螺旋菌素、林可霉素等敏感,但对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不敏感[2],常用消毒药即可将病原杀死。
猪唯一的易感动物,其中乳猪和断奶仔猪是最易感染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次是怀孕后期及哺乳期的母猪,育肥猪很少发病,病情较轻,母猪和成年猪抵抗力较强,多呈慢性和隐性。病猪和带菌猪都是本病得的传染源,其中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猪气喘肺炎支原体存在于病猪及隐性感染猪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随病猪的咳嗽、气喘和喷嚏等行为活动排出体外,直接接触性感染。此外呼吸道途径空气传播也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3]。
猪感染肺炎支原体,生长发育迟缓,育肥时间延长7~14d;饲料利用率降低,每增重1kg就会多消耗饲料月0.1~0.2kg;死亡率不高,但继发感染可导致严重的猪只死亡,对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气喘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1~16d,以咳嗽和气喘为主要症状,根据其病情的发展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3种[4]。
常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的猪群。精神不振,头下垂,站立一隅或趴伏在地上。呼吸次数急剧增加,达60~120次/min。病猪严重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发出哮鸣声。呼吸时腹部呈起伏运动,此时病猪前肢撑开,站立或犬坐式。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地阵咳。一般情况下体温正常,如果发生继发感染体温则会升高至40℃以上。病程一般为1~2周。
大多数慢性型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偶有病猪开始即为慢性经过。本型常见于老疫区的成年猪只。病猪常于气喘症状出现前有长期的咳嗽,特别是清晨和傍晚气温低或喂食、剧烈运动时咳嗽最为明显。咳嗽时用力咳嗽,声音粗厉。随病情的发展呼吸次数增加,出现腹式呼吸。食欲减退,病情时好时坏。病猪常流鼻涕,有眼屎。病程长的消瘦,衰弱,被毛无光,生长发育停止,病死率低。
由急性或慢性转变而来。有的猪只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的猪只没有临床症状。但X线检查或剖检时可发现肺炎病变。老疫区中有相当大比例的猪只都是隐性型患病动物。
加强管理未发生过该病种猪场。进新种猪前要彻底清洗并消毒,空置一周以上,消毒剂可以选用广谱、高效、刺激性小的季铵盐类和含氯制剂交替使用。猪舍内猪群拥挤,通风不良也会促进该病的发生,因此,要根据猪舍条件,饲养适量的猪只,防止猪群过度拥挤,空气流通不良,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和污物,做好清洗和消毒工作,搞好猪舍的饲养环境的卫生。
断奶后仔猪由于分群、更换饲料等产生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易发病。因此,要尽量减少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饲料营养均衡、提供营养水平高,添加必要的维生素提高抵抗力。猪舍内要保持环境清洁,减少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减少各种应激。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健康仔猪在1~2周龄时用灭活苗进行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进行二免,每头肌注1头;母猪在配种前每头肌注2头份,种公猪每年4月、10月免疫一次,每次每头2头份;尽管做好了仔猪免疫,也不能完全避免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但这可减轻感染造成的病变,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对于发生过猪气喘病的地方需强化免疫接种,在感染前,7~9周龄仔猪需接种弱毒苗,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每头猪腹腔注射1头份,2周后产生免疫力。
猪气喘病可用药物进行预防控制,实践证明选择高效、低毒药物预防猪气喘病十分有效可行。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猪气喘病的病原体不敏感,不可以用于治疗该病;但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和泰乐菌素等药物对该病原敏感,可用于猪气喘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但土霉素、泰乐菌素等耐药性严重,不宜采用。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替米考星、泰妙菌素、氟苯尼考等药物[5]。在母猪生产产后,仔猪断奶前后,猪群转栏前后等关键时期都要进行药物预防,此外在天气变化、饲养管理改变或周围有疫情时连续用药2周进行预防治疗。
治疗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配合饲喂药物进行预防,同时加强消毒,消毒液选用高效低毒的复合季铵盐类和含氯制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