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光森,何信仙
(1.茂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2.茂县综合林场,四川茂县623200)
茂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2°56′~104°10′,北纬 31°25′~32°16′之间,南北长 94.8 公里,东西宽116.53公里,幅员面积3903.28平方公里,全县辖21个乡镇,14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427个村民小组,2个国有林场,1个自然保护区,常住人口11.2万余人。全县林地面积27.7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7.18%,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属全国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县之一。
茂县森林防火季节性明显、地域差异大。全县实行了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压实防火责任。各级防火机构严格执行24小时轮流值班、主要领导带班和森林火灾日报告制度。推行了重点林区森林防火专职巡山员制度和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在火源管理方面,严格执行野外用火报告、审批和入山管理制度,加大森林防火监管力度。
目前森林防火设施、设备有卫星电话、对讲机、电台、消防水泵、灭火水枪、风水灭火机、消防铲、油锯、望远镜、手电筒、2号工具、宣传车、瞭望塔、林火监测系统等。全县林火地面监控覆盖率60%,通信覆盖率90%。
茂县地处岷江干旱河谷腹心地带,年降水量490.7mm,蒸发量1375.7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气候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由于干旱少雨,大风日数较多且风向多变,使茂县森林火险等级较高,4~5级高火险天气较多,极易发生森林火灾。
全县重点林区林间放牧、野营游玩、野炊烤火、林缘附近烧田边地角,烧香、烧纸和燃放烟花爆竹、民风民俗祭祀朝拜等野外生产生活习惯用火较多,加之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进入林区的人员、火源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导致发生火灾的隐患增加。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初显成效,林下杂草、灌木生长茂密,林内易燃物、可燃物载量增加,火险隐患突出。
茂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火灾预防和扑救设备科技含量低、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滞后,火灾预防和扑救仍然依靠“死看硬守”和“人海战术”,面对较大的森林火灾无能为力,很难及时组织扑救,极易贻误战机。并且茂县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交通和通信不便,加之地域人稀,森林面积大,林区战线长,管护难度大,防火设施设备缺乏,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难度极大。
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宣教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群众会议、民俗活动、宣传标语、标牌、宣传车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工具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扩大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提升全民主动防火意识。
根据全县森林防火特点,分区域防控,确定森林防火的措施与重点,将全县森林火灾防控划分为一级火险防控区、二级火险防控区;三级火险防控区。
3.2.1 一级火险防控区防控区域包括松坪沟旅游景区、九顶山旅游景区、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土地岭森林公园,防控面积831.5平方公里。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人员流动量大,人为活动频繁,是森林防火重中之重。该区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卫星通信站和短波通信系统,结合人工巡护、监测和管理,达到防控区域内监控、通信全覆盖,确保早发现、早处置。
3.2.2 二级火险防控区防控区域包括雅都镇、曲谷乡、三龙乡、黑虎乡、永和乡,防控面积1321.08平方公里。区域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是全县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区,森林防火难度大,扑救困难。该区以建立森林防火检查站和短波通信覆盖为主,增加巡山管护力量,严格执行入山管理制度,加强野外用火管理,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
3.2.3 三级火险防控区防控区域包括岷江、黑水河、土门河沿岸,防控面积1750.7平方公里。区域内气候干燥,农户居住集中,生产生活用火频繁。该区以人工巡护和对坡瞭望监测为主,对农事生产和民风民俗活动用火规范管理,严格执行高火险期禁火令。调整高半山产业结构,在农林交界地带营造的阔叶经济林作为生物防火隔离带,并及时清除林内枯枝落叶等易燃物。
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型扑火机具与装备,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对建立起来的扑火队伍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扑火技能演练,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实行专业扑火和群众义务扑火相结合,抓好民兵义务扑火队伍建设,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配备必要的扑火工具,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就近迅速出击,确保“打早、打小、打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严格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加强对火灾肇事者和违章野外用火的打击力度,依法从重、从快、从严处理火灾肇事者和相关责任人,加强问责追责制度,做到查处一起,警示一片,达到依法依规治火、减少火灾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