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清水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甘肃 清水 741400)
半夏是清水传统的地道药材,栽培历史悠久。据乾隆年间的《清水县志》记载,当地产半夏、款冬花等40多种药材;1984-1994全国中药材普查中半夏年产量达到5万kg的县区有清水县;2000年修订的《清水县志》(第十二篇、农牧业篇)中提到清水中药材共12种,其中清水半夏就位列其中;2011《清水年鉴经济篇》中提到清水半夏种植面积1万亩;2002年出的《名贵中药材绿色栽培技术》一书中提到甘肃半夏主产区在清水;2005年6月出版的《清水史话》(物华天宝篇、清水核桃和中药材中)提到“清水旱半夏远销日本等国”的记载;1985-2008年《天水市农业志》(第七章、第五节经济作物、药材篇)中提到清水人工种植半夏的记载;2008年,清水县委县政府主编的《清水县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中,提到清水县永清、白沙等乡镇为半夏主产区。
1. 栽培历史悠久。半夏是清水县传统的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遍布全县18乡镇。人工种植从8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从当初的100亩发展到目前的20 000亩,产业稳步发展。永清、红堡、白沙三乡镇为半夏主产区,辐射带动白驼、黄门、新城、秦亭、山门、草川、陇东等7乡镇5 000余农户从事半夏种植,半夏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经济作物主打产业,是天水乃至全国较为知名的“陇药品牌”。
2. 区域分布。清水县半夏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永清、红堡、白沙川区三乡镇和山门、秦亭、黄门、白驼等部分浅山区乡镇,总面积20 000亩。优势产区永清、红堡、白沙三乡镇面积15 000亩,主要分布在东关、马沟、南峡、温沟、丰盛、西关、义坊、红堡、咀头、余川、白沙、鲁湾等12村。全县成立半夏等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目前形成了牛头河中下游以设施半夏为主的精品示范区;柳林河两大半夏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和中西部川塬区粗放型半夏种植区。
3. 产量效益。清水半夏平均亩产鲜重1 500kg,干品500kg。近三年平均价格80~100元/kg。亩产值4万元,亩投入2万元,亩纯收入2万元,全县2万亩,产值达到8亿元,纯收入6亿元。
4. 品牌建设。清水半夏2006年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认证面积900hm2。2017年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范围为全县18乡镇,240个行政村,面积1 400hm2,年产量9 000t。制定了《清水半夏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性文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6%,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每年达到98%以上,商品率达到100%,清水半夏目前已经畅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并且出口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
清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栽培于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采用秋季播种、冬季覆膜、春季小拱棚的独特栽培方式。2017年7月经过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专家对清水半夏品质进行了鉴评,其结果为:清水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2~1.6cm,一、二级品率占60%以上。表面洁白、光滑、麻点少。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足。清水半夏现行分三个等级:一等每kg≤580粒;二等每kg≤700粒;三等每kg≤1 500粒。
其药用功效: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
2017年10月由清水县农业局委托谱尼测试集团有限公司对清水半夏产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编号:GLAAW4TD88411503)。其内在品质指标为:水分≤12.8%,(规范规定值≤14)、总灰分≤2.1%(规范规定值≤4.0)、浸出物≥10.0%,(规范规定值≥9.0)、含量(以干燥品计算,含总琥珀酸(C4H6O4)计)≥0.30%,(规范规定值≥0.25)。其主要药用成分:总生物碱(%)≤0.17,β谷留醇(%)≥0.022,尤其是麻黄碱、蛋白质6kdp和氨基酸等的含量比普通种子高出20%,药用价值较高,各项药效成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半夏标准要求,这是清水半夏区别于其他地区半夏的关键所在。
自清水半夏获得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以来,县农业、环保、工商、食药监部门认真贯彻《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生产,确保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安全。
1.产区土壤地貌情况。清水县半夏生产区域位于牛头河流域流域河谷川区,海拔1 300~1 400m,气候冷凉湿润,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地域的沙质壤土(土壤酸碱度在7.1~8.1之间),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质量GB15618-1995二级以上标准。野生甘草、柴胡、半夏等中药材分布广泛,良好的地理特征加之没有工矿企业的污染,造就了清水半夏的独特品质。
2. 产区水文情况。清水半夏主产区位于牛头河流域,牛头河流域是清水县主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城区70%以上的生活用水来源于牛头河,其源头在山门镇,该镇属小陇山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质十分良好,农田灌溉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二级以上标准。牛头河流域所辖的白沙、永清、黄门、红堡四镇没有工矿企业,其它乡镇属雨养农业区,不存在排污现象,因此,该产区水文情况良好。
3. 产区气候情况。牛头河流域气候温和,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9.8℃,地面平均气温12.7℃,年均最高气温不超过25℃,年降水量561.9mm,日照时数2 011.7h,全年无霜期204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气候宜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GB3095-1996二级以上标准。半夏生长喜冷凉湿润,最适宜的生长气候是18~24℃,温度过高容易抽薹,过低容易发生冻害,因此,牛头河流域及浅山区气候环境及适宜于半夏种植。
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产地质量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强产地申报认定和生产过程管理。积极开展大规模宣传培训工作,建立长期培训制度。执行的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近年来,清水县各级部门上下联动,主动配合,加大对清水半夏种植技术研究,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农业技术部门与西北农大、甘肃农业大学、天水农校等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在半夏提质增效上取得以一定成果。
1. 科研成果丰硕。2014年由清水县农业部门开展了《天水地道旱半夏种质资源保护及规范化种植项目》获得了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2017年由县农业局与西北农大开展了《清水半夏连作障碍与种源建设项目》,获得2017年天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2017年间,在《种子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半夏异地脱毒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在《甘肃农业科技》杂志上发表了《天水半夏生态栽培技术》等论文5篇,制定了《天水半夏GAP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清水县半夏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清水县半夏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性文件3个。
2. 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一是大力推广小拱棚畦块种植,促进增温保墒、阻断风传病害发生,缩短种植周期,便于田间操作,促进增产增收。目前全县小拱棚半夏种植率达到100%;平均亩增产在30%左右。二是高山异地繁种,大田示范推广,提高异地半夏种子的抗逆性,解决种源短缺和外地种子抗逆性差的问题。三是开展有机无土栽培,解决半夏地块不能连作,间隔时间长的问题,并对土壤环境起到保护。四是半夏连作障碍课题研究,通过对不同土壤环境下对半夏种子药剂处理,增强抗逆性和抗病性,缩短轮作倒茬的时间,促进产量效益的提升。五是开展异地半夏种子引种试验,把甘肃陇南西河、武都地区、山东菏泽、四川、甘肃平凉等地的半夏种子引进来进行适应性对比试验,筛选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试验栽培,拓宽种子来源。六是技术部门开展半夏种植土壤地下害虫越冬虫源基数调查和土传病害取样分析,摸清半夏主要土传病害和虫害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的开展药物防治。七是大力推广半夏专用生物肥料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减轻土壤环境污染和病虫害发生,为半夏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清水半夏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以来,县上提出了把清水打造成为全国一流设施半夏生产基地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品推介力度,目前引进半夏种植和销售企业4家,培育半夏营销专业合作社17家,其中:省级专业合作社5家;市级9家,县级3家,年销售半夏9万t,产值5亿元以上。每年利用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形式宣传半夏产品不少于20次,全县18乡镇专门建立了30个电商中心,每个中心设有半夏专柜,专门对清水半夏进行网络销售和宣传,清水无公害、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半夏产品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农业部门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增收的关键举措来抓。
县上根据半夏等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及时成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责任明确、配合密切、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半夏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县、乡两级政府制定《清水半夏产业2015-2020年发展规划》,对半夏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进行准确定位,并提出发展布局、工作重点、分年度工作计划,把发展指标细化分解到村组,明确提出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把责任措施层层靠实到主管领导、到干部,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全面落实技术包抓责任制,使各项技术能够落实到村到户,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项目,努力提升群众半夏种植技术水平。农技部门每年举办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半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5期,培训500人次;每年开展精准扶贫“十、百、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中药材半夏产业专题技术培训10期,1 000人次。每年组织半夏种植大户深入陇南西和县进行田间实训2次,集中解决田间管理存在的难题。另外,清水县农业局技术专家与甘肃农大、天水农校和西北农大科研人员一道,成立清水半夏技术攻关小组,深入研究和解决清水半夏连作障碍、种源建设与标准化栽培等技术难题,从而为清水半夏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针对贫困群众资金短缺,致富信心不足的现状,一是农技人员走村入户,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群众利用优越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把半夏种植纳入“一户一册”产业帮扶计划当中。二是以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依托,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做到全县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并且每一个专业合作社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参与到半夏等其他产业发展中来,走带动贫困户发展模式,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三是巩固和深化“龙头企业+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贫困户种植,公司保护价收购、贫困户投工投劳、贫困户小额贷款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四是积极扶持和鼓励村班子成员、村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村致富能人带动贫困户创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
一是永清镇半夏区。包括东关、西关、马沟、温沟、祝英台塬、杜沟、暖湾等村组。该区气候温和,灌水条件好,为主产区。二是白沙半夏区。主要分布在鲁湾、白沙村、赵沟村、马沟村等汤浴河流域。三是红堡半夏区。主要分布在安坪、后川、咀头、杜川、红堡、余川、崔刘、曹冯村。四是黄门半夏区。主要分布在上成、下成、台子、峡口、王店村。总面积3 000亩。五是白驼半夏区。主要分布在白驼流域,总面积4 000亩。
一是秦亭镇赵尧、刘峡、百家三村柳林河流域半夏良种繁育生产基地。二是山门镇高桥、大集村河谷川区半夏良种繁育生产基地。以上七大半夏示范区总面积2万亩,涵盖了全县10个深度贫困村,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发展半夏种植,户均增收800~1 000元。
针对半夏野生种源保护、标准化栽培、土壤连作障碍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外地种人工驯化栽培、初加工工艺创新以及种植环境改善等一系列生产关键环节,集中开展科研攻关,破解技术难题,提高半夏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在品牌营销上,加强批发商、运销商和药农联合,促进信息共享,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共同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产品营销上的优势所在,借助清水半夏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这一殊荣,进一步加大网络宣传推介力度,真正把清水半夏打造成为“陇药精品”,为清水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收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