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艳,辛 阳,韩景豹
(1.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协会,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 石家庄 050021)
休闲农业[1]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2]。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河北省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存在基础较为薄弱,企业效益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健全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亟待建立健全完备的支撑服务体系[3]。
自2010年起,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站明确为河北省省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各市农业局根据本市的农业产业布局,也相应明确了市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一般是由某一专业站(如环保站、蔬菜站等)负责。其中廊坊市农业局成立了专门分管休闲农业的廊坊市休闲农业管理站。
河北省编制的《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4],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休闲农业园区等级划分与评定》 (DB 13/T 2431—2016)[5],为拟创星企业明确了等级标准和创建评定要求,为引导休闲农业园区在管理、服务、设施等方面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各市也相应出台文件,促进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如,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指导意见》等,秦皇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建设的意见》和《秦皇岛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邯郸市制定了《2016年邯郸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邯郸市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富民产业专项行动五年计划》等。
为了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河北省农业厅认定了河北省十佳现代休闲农业园并颁发奖金予以鼓励。各市也对不同级别的园区实施奖励,其中石家庄市、唐山市连续多年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星级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廊坊市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给予奖励的同时,还对在省内率先评选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给予奖励。
(1)推进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并不断“提档升星”。依据DB 13/T 2431—2016,推动休闲农业特色化发展,开展了休闲业星级企业创建工作。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拥有国家星级休闲农业园区(采摘园)125家,省级休闲农业星级园区(采摘园) 236家。(2)精品线路培育。累计入选农业部精品线路88条,并推出多条河北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3)组织动员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交易会,集中宣传展示和推介休闲农业园区、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项目,获得多个奖项。(4)及时整理推介。河北省农业环保站编写《河北名特旅游农产品推介名录》和《河北知名农业品牌》,展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5)组织各类节庆活动,传播信息,吸引人流,如风筝节、各种鲜花节、各类果蔬采摘节等。仅2016年,河北省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次,包括踏青赏花、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农耕教育、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不同类型,吸引游客730多万人,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
(1)组织人员参加农业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举办的研讨班、培训班。(2) 举办河北省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星级创建内审员培训班,并编发了河北省休闲农业十大发展模式等供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学习借鉴。(3)与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学校联合举办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休闲农业专业培训班。(4)组织赴省外开展休闲农业园区观摩学习。(5) 有关部门组团到休闲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我国台湾地区参观学习。
(1)积极与北京、天津市沟通,商讨京津冀休闲农业协作机制,并于2016年11月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2)组织河北省环京津的“河北省十佳现代休闲农业园”参加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3)积极开展三地的交流学习等活动,组织市、县(区)和部分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赴京津两地观摩学习。(4)配合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在廊坊举办休闲农业从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海峡两岸休闲农业论坛等。
河北省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尚不稳定。除廊坊市设立了专门休闲农业管理机构之外,其他各市农业局均委托单位某一机构进行分管。县级管理机构更是五花八门。各县(市)没有专职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项经费,分管部门不得已采用搭车、借用等方式来弥补休闲农业工作经费短缺问题,限制了休闲农业管理指导工作有效开展。
在各级财政对农业各项的支持资金中,几乎全部申请者都打出休闲农业牌,但由于专职管理部门和专项资金缺位,在执行中资金难以用到休闲农业建设中。多数市级单位农业部门没有休闲农业企业专项支持经费,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呈现“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
农业资产的特殊属性,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筹融资,造成农业项目融资难的困境[6]。(1) 土地不能抵押贷款。由于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因此难以获得贷款。(2) 重要农业设施不能作为资产抵押贷款。比如连栋温室成本巨大,但不能作为资产抵押贷款。(3) 农村居民住房价格低廉,难以抵押贷款。由于得不到金融输血,已经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发展。对于已经建成的项目,由于没有配套设施经费和运营经费,不能正常运营,项目资金难以回收,无法形成企业利润。
休闲农业在本质上是循环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其中第二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和动植物副产品资源化处理、第三产业如吃、住、行、游、购、娱等[7],都需要有固定建筑设施,但目前无法解决固定建筑用地问题,甚至连公共厕所的用地都难以获批,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一些可移动建筑设施,如架空结构、活动板房、移动集装箱、小木屋、蒙古包等,存在违法和违规风险[8]。
休闲农业人才少,队伍不专业。(1) 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少,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更少。(2) 技术落后,不能与现代加工手段、营销手段有效结合,科技开发能力有限,重复性、类同性产品多,高科技含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少。(3)营销手段落后。休闲农业企业在产品质量、特色等方面进步很快,特别是一些药食同源的产品非常符合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由于营销手段赶不上时代步伐,致使许多产品“待在闺中人未识”。此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技术问题。
休闲农业已经贯穿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均融入了休闲体验和观摩元素;在乡村振兴中更是展现了独特魅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都以休闲农业为重要内容;休闲农业也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目标。因此健全休闲农业行政管理体系,配备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才能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局面。
按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休闲农业的专项资金及其用途,并检查落实情况,评估其使用绩效,完善财政支持方式。(1) 休闲农业资金框架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细,保证申报者在大框架下自主申请,避免企业为申报项目而牵强附会,生拼硬凑,扭曲企业原有规划。(2) 项目申报宜细不宜粗,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精确设计和编制预算,避免盲目性。(3) 项目审查注重真实性、针对性、现实可行性,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1)小微企业贷款政策向休闲农业倾斜。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农村振兴、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应予重点支持。(2)明确农业资产的资产属性,保证农业资产能够抵押贷款。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加快落地执行。(3)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农业担保公司发展的力度,通过财政持续注资、设立“资金周转池”和“优质项目尽职免责、财政支持”等方式,降低农业担保公司的风险压力,缓解农业项目融资难的困境。(4)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水平。按照“中央支持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持保特色、保产量,有条件的保价格、保收入”的原则,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保。着力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稳步拓宽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9]。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统筹协调休闲农业用地。将农民自有住宅、闲置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地)等政策允许的用地协调好,安排部分可用地发展休闲农业[10]。
休闲农业人才,不同于传统农业人才。(1) 需要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懂得农业知识外,旅游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美学和心理学知识等都非常重要。(2) 需要创新能力。休闲农业园区,以服务内容的新、奇、特为特殊吸引力,以服务细节的人性化、便捷化、舒适化为要义,浓厚乡情的感染力、知识化智能化的心智开启能力、高尚精神的感召力等重要传播影响力,都需要专业人才去精心设计、打造,通过特色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打造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园区的核心竞争力[11]。(3)培养各类急需人才[12]。培养管理人才、休闲园区形象设计和维护人才、个性化服务人才、营销人才等,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但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共同要素。要建立学习制度,奖励提拔制度,鼓励长期学习、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鼓励创新。开发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明确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等民间社会组织等培训主体;利用企业论坛、研修、现场案例分析等培训形式;完善相关专业的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休闲农业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