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建
病害问题是影响鱼苗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做好苗种培育阶段的病害防治工作,是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下面就介绍几种鱼苗培育前期经常发生且危害比较大的病害防治技术,供读者参考。
1.病因。气泡病主要是由鱼苗吞食水中某种过饱和气体造成的,这些气体主要有:由藻类过于旺盛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过饱和溶解氧;池塘底部有机质缺氧分解产生的细小硫化氢、甲烷等气体。
2.流行情况。此病极易造成鱼苗大量死亡,主要危害幼苗,幼苗越小危害越大,有的甚至刚放苗就会发生气泡病,一般放苗10天后,发生气泡病的几率就会明显下降。
3.症状。气泡病经常发生在刚放苗的时候和晴天日照强烈的午后。主要症状为病鱼初期体表或体内出现大量气泡,游泳异常,迎着阳光会看到由于气泡出现的明显的银白色反光点。后期逐渐失去游泳能力,浮于水面,而后死亡。
4.防治方法。主要是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水中气体过饱和,一是不施用未发酵的有机肥,防止有机肥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气体;二是注意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控制水体透明度在35cm以上,防止因强烈的光合作用,使水体中氧过饱和;三是注意进水水源,不用含有气泡的水。如果进水含气泡,一定要经过充分曝气处理。
鱼苗一旦发生气泡病,应及时换水或加注溶解气体在饱和度以下的清水。
1.病原。此病的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2.流行情况。此病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寄生虫性病害,车轮虫或小车轮主要寄生在鱼体表或鳃部,显微镜检查会发现侧面如“斗笠状”、运动时如车轮转动的虫体活动。严重感染时会造成鱼苗大量死亡,此病常年都会发生,但是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在高温季节。
3.症状。少量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病鱼零散的浮在水面,游泳缓慢、呼吸困难,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受惊吓也不下潜或缓慢下潜后不久又浮于水面,基本不游动。10多天的鱼苗感染此病时,有时也会成群结队围绕池边狂游,呈现出“跑马”症状,此时要注意与因缺乏适口饵料造成的跑马病的区别。
4.防治方法。鱼苗放养密度不能过大,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放养量一般控制在10万~20万尾/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鱼苗在饲养到20天左右时,要及时分塘或销售,防止车轮虫病暴发。
发病时,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严重时,可以隔天再泼洒1次。用硫酸铜也有疗效,但是硫酸铜药效受水体环境影响较大,加之其安全浓度范围较小,在生产中不推荐使用。
1.病原。此病是由柱状黄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2.流行情况。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金鱼、鳊鱼等多种鱼类从苗种到成鱼都会感染此病,尤以草鱼、青鱼最容易感染。对草鱼、青鱼的苗种危害最为严重。水温5℃以上就开始发病,鱼密度越大、水温越高、水质越差,越容易流行暴发此病。
3.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游泳缓慢,体色发黑、尤其头部发黑最为明显,鳃部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而后病鱼逐渐停止摄食,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离群独游在水面上,鳍条边缘颜色变淡。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常腐烂形成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局部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缺失、鳃丝软骨外露,腐烂的鳃丝末端常附着有污泥和杂物,形成“拖泥”现象。鳃丝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大量细长、滑行杆菌。
此病诊断时要注意,一是注意与由寄生虫引起的鳃部感染的区别,寄生虫感染时,显微镜检查会发现大量的寄生虫。二是主注意与鳃霉病引起的烂鳃的区别,鳃霉病显微镜检查可见病原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血管或软骨里生长。
4.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有机肥要充分发酵后再使用,保持优良的水质,加强管理,科学投饵,提高鱼体免疫能力,有寄生虫时及时杀虫。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防止此病发生。
发病时,可全池泼洒聚维酮碘1~2次,内服恩诺沙星3~5天。生产中病害严重时,要避免使用对鳃刺激较大的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