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稻渔综合种养 实践与建议

2018-01-18 02:10胡钱东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14期
关键词:种养稻田水稻

苏 建 吴 俊 樊 威 罗 煜 胡钱东

内江市市中区作为四川省现代渔业重点区(县)之一,2016年底,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约4.6万亩,宜渔稻田2.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0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7.85亿元。稻田养鱼一直作为全区渔业发展的重点模式,但受技术、观念、效益等影响,发展相对缓慢,规模较为零散。随着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全区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已建成核心区2800亩,辐射区5000余亩,重点发展“稻-鱼”“稻-鳅”“稻-虾”3种模式,放养包括异育银鲫、鲤鱼、草鱼、青鱼、黄颡鱼、克氏原螯虾、台湾鳗鳅等多种水产品种。水稻品种充分结合丰产性、适应性、品质等要求,主要种植品种有川优6203、宜香优2115、晶两优534等。据测算,稻田每亩综合效益达到1400余元,这对增加市中区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方法

1.1 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加大推广普及力度

市中区水产渔政局作为建设市中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片的管理单位,联合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水产学校、内江师范学院、内江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和推广单位,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机理研究、适用设备工具改良、现有技术模式优化以及新技术模式研发等关键环节上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大力吸收种植、水产、农机、水利等方面的科教、技术、乡土专家,组建一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团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针对我区气候、土壤、水利条件、农业生产方式等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操作规程。结合稻渔综合种养不同阶段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全区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供技术保障。

1.2 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自发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全面整合国家、省、市、区各类项目资金,按照项目要求,在土地流转、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种养品种、农技推广等环节制定扶持措施。同时与产业扶贫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相结合,扩大和整合扶持资金来源。对接邮政银行、农业银行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专业合作社与种养大户给予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支持,凭工商营业执照可贷款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

1.3 建立核心示范区,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模式的全面发展,挑选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条件较好的乡镇作为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组织,提升示范区的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水平,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目前为止,核心示范区稻田种养亩均增收1400余元。

1.4 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机制

注重引导一般农民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大力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水平与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鼓励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驻水产电商平台,形成农产品网上流通领域,贯通城乡,逐步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此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专合社租赁”“反租倒包” “大户承包”等方式,引导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稻渔综合种养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1.5 强化生产监管,全面提升产品品质

加强生产全过程监管,定期开展稻田的病害监测、生产投入品检查和产品质量评判,做好生产记录,确保产品品质。同时开展环境整治,提升水源、土壤和空气等质量,推进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积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组织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申报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大米、水产品的产品附加值。

2 稻渔综合种养取得成效

近年来,着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全区范围内的推广,取得十分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稻渔综合种养后亩均化肥使用量减少约30%,农药使用量减少约50%,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田埂加高、加固,开挖鱼沟,稻田可以常年蓄水,起到抗旱保水、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水生动物常年在稻田中活动,疏松了土壤,有效防止土壤板结。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稻鱼、稻鳅模式下亩均纯收益提高500~1400元,稻虾模式可以提高2000元以上,其中打造“兴利农”“忆常心”等稻米产品品牌,稻米售价维持8~16元/kg,远远高于普通大米的市场价格。合理改造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在耕地红线刚性凸显,河流、水库、湖泊全面“限养禁养”的环境下,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既稳定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加快土地流转,有利于培育新型经营,提升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农旅结合,举行捉鱼、钓鱼、品鱼、稻米认购等一系列休闲体验活动,促进了近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稻田种养技术、观念较为局限

稻渔综合种养是种植业、养殖业等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但各行业缺乏相互支持和协调,大多数都是“种水稻的不会养鱼,养鱼的不会种水稻”,加之地方小农经济观念根生蒂固,严重影响该项技术的提高和推广。

3.2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稻渔综合种养需要规模化生产、连片作业,但目前农村小生产的经营体制,束缚了全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需要开挖鱼沟、鱼凼和环沟,这些田间工程及水稻机械化操作,无配套的小型机械化设备,提高了种养成本,同时现有的捕捞工具在稻田中操作不便,捕鱼困难;水稻收获季节,一大批水产品上市,如果缺少市场营销的配套,容易发生贱卖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

3.3 品牌建设较为混乱

目前,全区部分专业合作社已注册自己的稻米、稻鱼商标,如“兴利农” “忆常心”等稻米产品品牌,但品牌多,管理较为混乱。不仅缺乏统一的经营管理,而且品牌维护性不强,知名度较低,也未能与区域品牌形成有效互补。

4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建议

4.1 更新发展观念、认清发展定位

“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是稻渔综合种养的突出特征。坚持政策讲解与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户认清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必然与趋势,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革农村种养结构。

4.2 科学合理布局,积极稳妥推进

各级人民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对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继续扩展项目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在模式总结、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制定好具体区域项目实施方案,采用多种模式、多个品种、多种配套技术同时推广。明确核心示范区的带动示范作用,积极提高辐射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形成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

4.3 提高资源利用,创新种养模式

由于稻田水稻栽培的季节性强,水产品只能推迟放养或提前上市。为有效利用稻田资源,建议主推以下鱼类放养模式:一是稻鱼兼作,开挖鱼沟鱼溜,水稻分蘖后放养鱼苗(大规格),养至水稻收割,同时收获成鱼,下半年稻田蓄水,再放养一批鱼苗,养至来年插秧前收获;二是稻鱼轮作(冬闲田养鱼),不开挖鱼沟鱼溜,水稻收割后加水放养鱼苗,养鱼至年底或者插秧前收获。

4.4 完善合作机制,创新模式研究

深化落实“七个统一,两个分散”工作机制,即:统一实施田间工程建设、统一购苗放(种)苗、统一用药施肥、统一数控监管、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创建品牌、统一销售;实行分散管理,分散收益的模式。同时,创新收益分配方式,引进分散收益模式,长效利益结合,市场化经营。在生产性收益方面:农户稻田生产的水稻、水产品归生产者所有;在经营性收益方面:专业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的水稻、水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按照7∶2∶1的收益模式(即:专业合作社成员70%,专业合作社20%,村集体占10%的利益联结机制)。

4.5 加快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特色,着力抓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着力抓好品牌打造和运营管理,利用好内江市公共区域品牌“甜城味”,实现品牌化经营,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大米和水产品规模效益及市场化水平。结合内江市文化背景和旅游资源,充分发掘稻渔综合种养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配套餐饮、住宿、烧烤、采摘等项目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种养稻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