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安市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创新创优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泰安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达到8028个,其中,开展生产服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946个,龙头企业946家,农民合作社4710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94家,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190个,种子生产经营企业42家;全年科技人员下乡人数达到3897人次,指导农户达到7.7万户,服务指导面积达到48万公顷。
(一)稳定服务队伍,夯实服务基础。稳定服务人员,加强硬件建设,打造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是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力的关键。农业生产性服务具有季节性强、时间段集中、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造成了人员流动性大、工资难以确定、吸引技术人才难、服务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了技术人员薪资待遇。二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机制,解决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了免费培训制度,提升了服务人员技术能力。四是加强农业服务装备建设。
(二)培育服务组织,完善服务体系。近年来,泰安市积极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服务主体,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在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构建了多元主体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格局,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三)延长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拓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长服务链条,将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开展起来,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还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包装储运、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增值性服务,实现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跨界集约化配置,把农业产前的投入品供给、产中的农事操作、产后的初加工和市场销售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的保值增值。
(四)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效益共赢。泰安市始终把创新服务方式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命力,鼓励各类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土地托管、半托管、专项服务、全方位综合服务和跨区作业等形式的服务,推进了农业经营的系列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共赢的局面。一是社会效益明显。东平县立足传统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实际,根据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做出分类,推出了以“耕、种、管、收、加、贮、销”一条龙的“田保姆”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通过开展农业服务,去年,东平县为被服务农户节省粮食生产成本1800万元,粮食单产提高了18.11千克,农民人均增收150多元。二是服务组织自身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在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各类服务主体服务对象逐步增多,生产服务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三是生态效益实现突破。通过对生产中农资供应和专业化防治服务,施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控制肥料和农药用量,改良了土壤物化性能,降低了农业投入品的面源污染,提高了粮食品质,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机械化作业和仓储加工服务,减少对土壤过度翻耕,作物秸秆全部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有效地培肥了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实现了突破。
一是缺乏政策导向和政府有效监管,土地托管的程序、收费、利益分配等还需要规范;二是农业服务融资比较困难,农业保险险种少、赔偿额度低;三是服务组织与雇工之间没有完善的用工规范制度,时有矛盾产生;四是普遍面临大型机械缺乏、仓储设施不足等困难,直接影响农业服务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研究,构建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实施“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初加工、农村资源能源环保、农业信息、土地流转管理和农业金融”八大服务工程,逐步建立起健全的专业化、社会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二)加大宣传,培育主体。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大力宣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先进典型、取得的良好效益,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以农民为主体、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以增收为目的的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和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
(三)创新机制,提升服务。创新服务组织形式、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渠道,建立高效的服务机制,把服务领域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向育苗、耕种、施肥、收割、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多领域拓展,让从业人员一年四季都有事做,农用机械不闲置,稳定服务组织和从业人员收入,从而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化配置、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服务模式。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部门综合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统筹协调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研究制定经营服务用地、用水、用电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争取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购买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投入预算,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为服务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