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淄博市立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人多地少水缺、农业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实际,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来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1.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数字电视现代农业频道,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创办淄博农民手机报,推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建设全国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市。
2.农资供应服务。建立全市登记备案的农业投入品信息系统,实时查询所购农资信息。建立农资连锁配送网络353家,实行高毒高风险农药定点经营储备制度,通过统一采购、直供直销、让利优惠等措施,有效稳定和降低农资价格。
3.农业绿色技术服务。打造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平台,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小麦、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99%以上。全市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发展到43家,拥有50架农用飞机。
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2008年开始,按照“行政推动、财政扶持、群众参与、堵疏结合”的思路,探索出玉米秸秆粉碎深耕还田、青贮、固化、制沼、养藕、生物反应堆、食用菌生产等9种转化模式,累计转化利用玉米秸秆107万公顷。
5.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16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38%,其中小麦、玉米分别达到99.76%、96.38%,各区县均建立了1至2处农机维修便民服务网点。
6.强化农产品营销服务。实施“农产品上行计划”,开展农民应用手机技能培训,建成沃农资、鲁供天马、乐物网等农业电商平台50余个,年销售额近15亿元。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专业大户培植、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强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联合与协作。实施农业科技服务工程,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107处,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近8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9家、农民合作社4953家、家庭农场1250家、种粮大户1072家。
二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2015年11月,在全国率先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出“淄博模式”,比中央要求提前3年、比省委要求提前1年完成。实施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程,在3个区县、58个涉农镇办建设农村承包地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两个平台,加快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
三是积极发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基础性服务。实施机器替人、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烘干储藏等“保姆式”、“菜单式”服务,推动农地集中型和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
四是着力破解农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实施农业金融服务工程,完善农业生产融资运营服务体系。市政府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2亿元,采取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
五是推进农业服务标准化。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农产品物流服务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工程,提高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能力。
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进了农业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实现农业提质效、提规模、提潜能、提价值。⑴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节本增效。小麦、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每667平方米节本增效200多元。⑵实现了秸秆产业化发展。淄博市小麦、玉米、蔬菜秸秆转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8%、95%、95%以上,高出全国近12个百分点,初步实现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建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秸秆转化利用产业体系。⑶提高了农业竞争力。淄博市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39家、118家,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8.8万公顷,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⑷农业新技术快速普遍应用。应用玉米精量直播、种肥同播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适宜宽幅精播技术,推广比例全省第一。⑸促进了农村“新六产发展”。农业产业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