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艳,侯立刚,张兆烨
(1.乾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乾安131400;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逐年增加。玉米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副产品,产量持续增大。我国玉米秸秆年产量为24031.41万吨,成为仅次于水稻秸秆的第二大作物秸秆。在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量中,除已用于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外,仍有大量秸秆被遗弃田间或直接焚烧。这样既浪费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特别是作物秸秆还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使用玉米收获机收获后,利用秸秆还田机进行二次粉碎灭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作业质量应符合DB 32/T1171-2007《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作业质量标准》的规定,秸秆粉碎长度应不超过10厘米。
玉米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联合整地机、液压耙、液压翻转犁、拖拉机、喷药罐等;配套牵引动力一般应在210马力以上。根据技术推广区域的生态栽培条件,选用通过国家或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同时所选品种可比当地主栽直播品种所需积温少100℃~200℃,或叶片数少1~2片的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禾谷类》的规定。
选择耕层深厚,地势平坦,肥力较高,保水保肥的地块。秋季收获后整地,播种前不进行耕整地作业,苗期深松1~2次,第一次深松20厘米,第二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
播种时期:一般在4月30日~5月5日播种,5~10厘米地温稳定在8℃时可播种,出苗或放苗后能躲过-3℃的冻害;播种方式:秸秆翻耕还田地块采用垄作播种,秸秆碎混还田地块采用平作播种,秸秆覆盖还田地块采取免耕平播;播种深度:播深3厘米,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播种量:按种子发芽率、种植密度要求等确定播种量,机械播种播量2.7~3.3公斤/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品种特性以及生产目的,合理配置株行距,确保适宜密度,其中65厘米均匀行距播种,紧凑型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130厘米宽窄行,紧凑型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
根据肥料使用原则,应用增钾控氮、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料选择用量,以化肥用量配比为N∶P2O5∶K2O=1∶0.5∶0.6。底肥选择高氮(N>24%)低磷钾(P2O5<12%,K2O<12%)含量的缓释肥、控释肥或稳定性肥料,每亩施用40kg。种肥选择低氮(N<12%)高磷钾含量(P2O5>15%,K2O>15%)的复混肥或复合肥,每亩用量10公斤。
根据化肥施用方法,使用免耕播种机等双层施肥机进行施肥作业。种肥施用深度3~5厘米,条施。底肥侧深施,施用深度10~12厘米,条施。
也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土壤供肥能力、气候栽培条件、目标产量等因素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选用符合玉米生长发育对氮、磷、钾需求的控释掺混肥,其氮肥的控释氮素比例不少于30%,包膜尿素含N量不低于45%,释放期为60天。施肥量:N∶P2O5∶K2O为29∶13∶10的控释掺混肥为40公斤/亩;施肥方式:结合播种时采用施肥播种一体机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耕层15~20厘米左右。
玉米齐苗后,如出苗率低于等于85%,需进行催芽坐水补种或育苗移栽。补种或移栽苗,要供足肥水,促进苗生长;如缺苗率小于15%,在缺苗的周围不进行间苗。在拔节期前及时去除分蘖,去除时避免损伤植株。
通过种子包衣防控苗期病虫害与丝黑穗病,粘虫:在6月中、下旬,幼虫3龄前防治,菊酯类农药用量20~30毫升/亩+水20~30公斤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螟:玉米螟产卵前用高压汞灯诱杀成虫,玉米螟卵始期、初盛期释放赤眼蜂2.5~3.0万头/亩,分2次释放,玉米心叶末期用BT可湿性粉剂200克/亩+水25公斤喷雾防治;红蜘蛛或蚜虫:用菊酯类或阿维菌素类药剂进行防治;大、小斑病:用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针对不同地区玉米生产实际和气候资源特点,科学规划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方式的应用比例。应以乡(镇)为一个规划单元,根据当地的光、温、水、热等资源特点,设置每4年为一个规划周期,年际间可以选用不同的秸秆还田技术。以一个规划单元为例,每年度1/4玉米秸秆采取翻埋还田方式,另外1/4玉米秸秆采用碎混还田,其余1/4玉米秸秆采用地表覆盖还田,最后1/4玉米秸秆采取离田再加工利用或直接做黄贮或青贮饲料,构建玉米秸秆“一翻两覆盖”全量还田技术应用模式。
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内温度的变化趋于缓和,当低温时具有“增温效应”,当高温时又具有“降温效应”,既可以平抑地温变化,也可缩小土壤内昼夜温差。因此,这种“两从效应”针对作物生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可以有效缓解气温剧变对作物带来的伤害。此外,秸秆还田还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推广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与措施,同时重视技术集成创新,建立有效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制定并且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全面开展秸秆资源量调查,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以及技术指南,将秸秆还田纳入新农村建设环境评估奖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