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鱼病技术要点

2018-01-18 01:09余幼如马金刚漆进艳汪育华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3期
关键词:鱼病病原体病菌

余幼如 马金刚 漆进艳 汪育华

科学防治鱼病技术的核心是由水质调控、消毒灭源和疫情预警三个层面组成的,水质调控是控制鱼病的长效技术基础,消毒灭源是防治鱼病的有效补充,疫情预警则是贯穿防病管理全过程。

一、水质调控(健康养殖)

贯穿养殖生产各个环节到产品上市全过程。它的作用在于优化、扩大鱼类生存空间和生态容量,挤压病菌滋生条件与空间,靠前防控疾病,最终达到供氧、供饵、降低氨氮及亚硝酸盐、提高养殖鱼类生长率和成活率的目的。

水体环境空间是养殖生产必备的基本条件,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养殖生产的成败;鱼同其他生物一样,当水环境不利于鱼类生存时,则有利于病菌生存和发展,造成鱼生病死亡,继之又恶化水环境,引起鱼类病疾的流行和暴发。鱼病防治最科学有效、环保节能的方法是根据病原体在其传播、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调节、改变它的生存环境,而不是简单使用化学方法来攻击病原体本身。

水质调控的五项措施:

1.科学地制订养殖模式、养殖密度和捞捕计划:鱼类排泄物、饲料肥料残余物是致病因子NH3、N的主要来源。所以,水体载鱼量、养殖投入品等要与水体生态容量、养殖设备、技术水平、管控能力相匹配,形成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一般鱼池静水水体常规品种的临界量为400~750kg/亩;载鱼力为600~1000kg/亩左右)。

2.运用物理方法改良水质:合理开动增氧机、抽水机,调节、稀释、干预养殖水体中长期积累的各种水化因子及相关元素组成比例,缩小病菌生存的机会和场所。促进各种水化因子及时交换,破坏密度流和热成层,提高溶氧,曝出NH3、H2S,使有害物质无害化。

3.采取化学方法干预、调控水体环境:定期追肥、泼洒生石灰、滑石粉、底质净等,提高光合作用效能,降低、转化NH3、N、H2S等致病因子。

4.使用生物手段提高水体生态容量和净化能力:降解、转化利用水中有害物质,促进NH3、N、N、H2S等物质无害化,增加天然饵料和氧气。根据先入为主的理论,要尽早使用、长期使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其作用发挥较慢,故应长期使用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移植水生植物,进行降氨脱氮,提高水体的光合作用和自净能力,压缩病菌生存的空间。通过早期入池的益生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这样可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定居,增加生态防病系统的稳定性。

5.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投饲和施肥:在保证鱼类正常生长所需的前提下(杂食性鱼类天然摄食为1~3小时;滤食性鱼类5小时以上,梅雨季节要注意减量投饲),避免过多的NH3、N、H2S等代谢废物的产生,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病菌感染鱼体的机会。忠告:选择饲料原料时尽可能不要使用同类品种的下脚料及尸体加工或制作的饲料!主要是避免疫病的水平和垂直传染。

二、消毒灭源(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它的作用在于阻断疫病的来源和扩散,打压病原体滋生的空间和环境。

第二,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对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通过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形势,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农民按需生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联合分散的农户,让其共同抵御相关风险,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村将经济发展的大市场和小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

消毒灭源的七个措施:

1.鱼池的清整与消毒:改良和修复底质理化结构(底层淤泥是腐败有机物和病菌的贮藏库,干池后大部分病菌以孢子或胞囊形式潜伏在淤泥中),压缩破坏病原体滋生的空间、场所。

推荐两种双清塘法:

方法一:即鱼池干冻7天后再用200~40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方法二:用1~2mg/L敌百虫泼洒3天后,再用200~400mg/L的生石灰泼洒消毒。

干法清塘:清池塘留水5~10cm,每100m2用生石灰10kg。

2.放养鱼种的检疫与浸洗消毒:遵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区间移动原则投放鱼种(即健康状况相等的区间自由移动、健康状况高的区间向低的区间移动),使用无公害渔药对鱼种严格消毒,切断疫病来源和扩散途径。一般选用无公害的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聚维酮典、硫酸铜、敌百虫、氯化钠、漂白粉或季铵盐等药物浸洗鱼种。

3.饲料(肥料)的选择与消毒:把好病从口入关,定期投喂药饵(常用食盐、土霉素、中草药、驱虫药等拌饲投喂),使鱼体内始终保持良好的微生态平衡态势。

5.养殖水体环境定期泼洒消毒:通过向水体环境定期泼洒杀菌灭虫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繁殖侵袭鱼类;打压病菌生存时间与空间。

5-10月,每15~25天使用二氧化氯或过氧化物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高铁酸钾等消毒水体1次,抑制致病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繁衍,同时改良水质,特别是在投食量大的高温季节需加强对水体的消毒预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合强氧化性的颗粒制剂(如三氯异氰脲酸片剂、二氧化氯片剂、高铁酸钾颗粒等)进行立体消毒预防,特别是淤泥深的鱼塘和水深超过2m的鱼塘。

华中地区一般在4月份选择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杀虫预防1次,以后每20~30天杀虫预防一次;在5月份选用甲苯咪唑或新车指净(配合硫酸铜)预防单殖吸虫(指环虫、三代虫等)一次、选用铜铁合剂或新杀车灵预防杀灭原生动物纤毛虫(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等)一次,以后每20~30天预防杀虫1次,特别是阴雨低温气候需加强预防。

6.工具的及时消毒:切断病菌交叉感染的通道(主要使用10~20mg/L高锰酸钾或20mg/L漂白粉浸泡工具)。

7.死鱼处理:要及时进行深埋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扩散蔓延。

三、要建立鱼病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1.配备安装适用的环境跟踪监测网络和疫病检测设备:依据水环境质量变化,水体中鱼类及各种生物行动、摄食行为症状,准确判断疾病类型,早发现、早治疗,并采取综合消毒与水质调控并重的应急处置方式,将疾病扑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因疾病暴发造成不可预料的损失。

2.把握好疾病的治疗时机:治疗疾病是用药品消灭或抑制病原体,或改善养殖动物的环境及营养条件。发病以后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就必须要掌握好治疗时机。水产养殖动物,特别是鱼和虾的疾病,只要发现得早,处置得当,采取“综合预防、防治结合”的鱼病防治方法,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当鱼群出现0.1%的死亡时,就应该进入防治阶段,如不及时发现和控防疾病,延误时机而加重病情,至大部分鱼类已停止吃食或发生死亡时,口服药物已不起作用,外用药也难以见效,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机,即使一部分病轻者尚能治愈,也会造成严重损失。

猜你喜欢
鱼病病原体病菌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