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竹梅
艺术家档案
计希仪,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安大学客座讲师、中国西安书法博物馆研究员。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老年展;中国“百里杜鹃”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等全国展览十多项。
▲ 计希仪 书
进了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这里因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建立关中书院而出名,街口有一座古韵雕画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的颜体大字,两边书写着“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从这副对联就可以嗅出西安的文化重量,附近有碑林博物馆,有教书育人的“关中书院”。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的店铺,摆满了文房四宝、玉器古物。这里每天都聚集着许多风流儒雅、博物好古、喜文弄墨的文化雅士们,也居住着许多潜心研习书画的艺术家们。
我要采访的著名书法家计希仪先生就深居于此,潜心向墨,研析古体书法之精髓,博取今人翰墨之特长。穿过古色古香的街道,向左行至城墙根右拐便可找到先生的居处,进院二楼西南角有两间房便属于先生,一间做起居,一间做先生的工作室。
▲ 计希仪 书
计先生是一个朴实而有点木讷的七十岁老者,说是老者,其实是以年龄相论,而眼前的计先生却是气色凝练,精神清矍,目光如炬,一副正当壮年之凌虚气势。他没有过多的客套、以及虚与委蛇的热情之态,先朴实地招呼着我们坐下,烧水冲茶。然后和引荐我的著名书画评论家何俊峰老师聊了一会儿家常,便开始接受我的采访。
随着话题的深入,计先生一改木讷之态,渐渐变得语言灵动,话题广泛,尤其谈到书法,更是博古论今,谈吐不俗,从魏晋到明清,以至当今;从用笔定腕到笔峰中侧,以至落势;从书画到美学,以至哲学禅道;无不显露着自我独到的见地和思想。采访中,先生不断的叮嘱我,不要夸大,不要渲染,要以纪实的手法公正的评判自己,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的书生。我觉得先生不只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虚怀若谷,胸纳长虹。
先生从小便敬慕祖父的一笔精美工整的小楷,每每祖父书写,先生便静静地伫立一旁,用心揣摩。七岁开始学写欧楷,经年不辍,逐渐练得一笔好字,也因此步入教坛,教培学生,呕心沥血38年。然再苦再忙,工作闲暇也不忘临帖习字,因此,打下了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
退休后,先生不愿沉沦于市井村陌间消磨时光,已然独自一人来到书院门和乐巷,一边卖字交流,一边研习书法。期间结识了中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薛养贤、高继承两位老师,交流中,在两位老师的点化下,计先生一下子醍醐灌顶,明确了自己书法道路的方向。后又得到了现任中国新闻出版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川淮老师在书法理念方面的指导,更加坚定了先生致力成为一代书法家的执着信念。遂立即关门谢客,深居住所下苦功夫临帖练字,从而真正走上了书法家的艰辛道路。
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先生苦心研习米芾的书法,米芾书法的体势骏迈,博古人之精华,书法独特,对布局、结构、用笔都有独到之处,大师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研习中,先生精学其法。后又研习二王之书法,王体书法初看似乎简单,实为书法之本源,融入了古人的百家之长,融入博学的个人素养和精深的书法功底,也融入了豪迈的个人情感,因此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一般,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章法巧妙有致,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临习中,先生如饥似渴,如饮甘霖,不断地汲取,不断地精进,挖掘特点,挖掘契机,寻找规律,寻找突破。并且不断的博取百家之长,研析魏碑、汉简、最后研析颜体。从笔法、章法、用墨、用情、抒怀,一点一滴的精研、体味、临摹、挥笔,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往往废寝忘食,谢绝打扰。慢慢的从中提炼、升华。先生用自己多年的书法基础,融入古人的精华,博纳众蕴,苦研出属于自己独到、老辣的笔法。
但先生依然不满足,依然精益求精,2015年,先生开始临摹、研习颜体书法,放开了胸怀,放宽了眼界,也放大了格局,两年之后的今天,先生的字再次达到了一次质的飞跃。先生说,正因为多年的基础,以及后来对米芾、二王,魏碑,汉简等书法的潜心临习,才能和颜体书法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自成一家。米体的笔墨精到、笔笔有致解决了自己的用笔,王体的行笔清奇遒隽解决了自己章法,颜体的浑厚宽博解决了自己的结体,使自己在研习中渐渐悟得了独有的精致老辣之特点。如今先生的字既融入了颜体的浑厚大气,而且笔画精炼,细致入微,一点一式都清遒刚劲,潇洒狷介,整体字迹透着一种凝重、儒雅、浑厚、高古的气势。问起先生研练多年来的书法心得,先生说书法不只要讲究笔法、章法、用墨、用情等,还需要博览群书,学习美学、哲学,以及个人品质的修为,只有一个内心博大、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走上艺术之巅。
正是因为各方面的不断修为、洗练、和精进,先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自2004年开始,先后数十次在全国性大型书法展中获一、二、三等奖。可是先生依然没有满足现有的艺术成就,他告诉我们,自己还要不断地研学,继续临习苏轼、孙过庭等名人书法,继续参展交流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就,让自己的晚年活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