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咪 朱枫霞
【摘 要】新世纪文坛,“底层文学”成为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既有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又有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原因,更是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原因。本文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新世纪底层文学人物形象,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底层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底层人物形象;文学;形象分析
文学形象的思想力量和艺术生命所在,主要不是形象本身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而在于这些性格特征能否把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内蕴揭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形象只有含纳和显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时才具有审美价值。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观出发,作家塑造人物形象不应只满足于表现形象的直接性,还需要揭示人物性格内涵的现实内容和历史内容。而底层文学中那些命运沉浮的人物形象,恰恰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内容和历史特征,具有深广的现实精神。从类型上概括,这些形象大致包括农民、下岗工人、进城打工者等。
一、农民形象
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称为农民。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农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长期以来,“农民”按照传统的方式从事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碌,面朝黄土背朝天,因循守旧。而今,农民有了崭新的形象。在李锐的《太平风物》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农民,有独守空巢的老年农民(《残摩》),有杀死村长为兄报仇的“有来”(《挎镰》),有与土地亲近不够,将命运交付于土地的“六安爷”(《锄》),有视耕牛如己出,与耕牛共生死的“红宝”(《耕牛》),等等。所有这一切,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传统农民的共同特征:劳苦、沉重、贫穷、停滞。田园牧歌式的自足完美生活似乎是世人对农民生活的最高美赞,而现实生活当中,这些身处底层的农民却生存得并不轻松。
二、下岗工人
失業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下岗则是中国在特定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些下岗工人,在人近中年的时候失去了赖以维生的工作,从原有的社会体制中被甩出很远,造成下岗工人在生存和精神上沉重的双重困境。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品有棒子的《且看满城灯火》、曹征路的《那儿》、楚荷的《苦谏树》、方方的《中北路空无一人》等。《且看满城灯火》塑造了大生、大产、大模、大范四个国企改制后回归社会轨道的工人形象。将国企改制后工人们失去原有的稳定工作和身为工人阶级的荣耀感之后的失落、沮丧与无奈,甚至是惊恐。将无法按照从前的轨迹生活,又找不到新的生存方式这段断裂期内表现出的挣扎与恐惧描述了出来。他们在多次尝试与奋斗之后,有的自己创业并获得成功,回归了正常的社会轨道,有的则沦为社会底层,品尝无尽的沧桑。
综观下岗工人题材的作品,让人感到人物形象所散发出的一种苍凉感、失落感,也体现出下岗工人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质疑与追问,警醒着改革中的措施制定与执行者,透露出工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欲望,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裂变中,底层人物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困惑。我们被这些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所震撼。
三、进城打工者
曾几何时,“进城”成为一个时髦又熟悉的词,可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遭受的城市生活,却并非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农民工带着对城市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对乡土的依恋,来到城市。但这些农民工更多的体验是城市的冷漠、隔膜、甚至是拒斥,他们在艰难的生存中挣扎,在痛苦中忍耐,时刻与灵肉冲突进行着抗争。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主动进城与被迫进城。
国瑞(尤凤伟《泥鳅》)是中国式的“于连”形象,一个走出乡村,欲在城市中奋斗一场,拼搏一生的年轻男孩,对爱情有美好的憧憬,却沦为上层人的“性工具”,一不小心落入了商业圈套,成为名符其实的“替罪羊”,在即将走上断头台时,国瑞仍无法理解自己有何罪过以至被判死刑?国瑞努力向上,凭着一幅“发哥”的面孔与极佳的运气,成为某公司的法人代表,却不料此公司是个空壳公司,向银行巨额贷款,之后众人作鸟兽散,只剩下国瑞这个“法人代表”对簿公堂。国瑞的梦想破灭了,人生也走至了尽头。这是一个梦寐以求在城市立足、发展的年轻人的衰败史,也是一个愚昧的乡村青年的必然结果。国瑞的悲剧折射出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身为底层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也为那些盲目进城、梦想成功却没有任何本领与技能的乡村青年敲响了警钟。
与国瑞相比较而言,宋长玉(刘庆邦《红煤》)算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出身农村的宋长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了一名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而宋长玉却不甘心于轮换工的命运,他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往上爬,最终终于当上了村办小煤窑的矿主。在这个惟实惟利的现实社会,金钱会令人的欲望不断地膨胀,直至小煤窑坍塌,宋长玉作恶多端的人生遭遇了灭顶之灾。且不说他的投机心态以及卑劣的以爱情为阶梯从底层地位向上攀爬的行为,在他暴富之后人性中透出的扭曲、黑暗、疯狂,暴露出他狰狞的面孔。他的走上成功最终又走向衰败,是他人性扭曲、裂变的过程,给底层人物命运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还有一类人物介于成功与失败之间,在城乡之间徘徊,无法融入城市,却又不再拥有土地,精神的漂泊,让他们无处栖身。二十五岁的段志(林坚《别人的城市》),在城市的工厂、企业里,看到了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活,经历了惜惜懂懂的爱情,却无法真正在城市立足,于是背着行囊回乡。可是回到家里,家乡的一切都令他无法适应:中规中矩的姐姐,古老的座钟,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是无法沟通,在失眠了一段时日后,他重新离家而去……
结语
在当今的文化视野下,底层文学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文学表述,在题材上反映出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再现,给读者、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在表达出作家们对底层苦难生活的悲悯情环的同时,折射出作家们对人性的探索与道德的拷问,是一种对人类灵魂的终极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吴志余.小说形象新论[M].学林出版社,1988,12:159
[2]孙惠芬.歇马山庄[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