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萍
【摘要】目的 探究对于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采用中医的护理和相关干预措施对患者纤溶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09月~2017年09月至我院就诊或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的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相同基础上配合中医的护理和相关干预,比较组间患者的纤溶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患者的纤溶功能评价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PAI以及PAI/tPA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显示对照组内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分别为(10.36±3.20)mPa.s、(49.56±2.36)mPa.s、(2.45±0.28)%,均显著高于观察组(8.25±1.33)mPa.s、(42.65±2.04)mPa.s、(1.76±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中医的手法干预和治疗能够提高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血液粘稠程度,有利于血栓的溶解和消退,从而有利于患者临床病情的康复。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中医;护理;纤溶功能;血流动力学
【中圖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2
血栓性静脉炎是由于输液静脉穿刺、治疗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或细菌感染等造成的血管内壁损伤而导致炎症细胞聚集和分析相关细胞因子,从而逐渐在受损伤的内皮局部形成血栓,从而产生相关的疼痛和肿胀等临床症状[1]。目前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采用抗炎、抗凝等治疗时患者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反应,同时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需要对治疗的剂量谨慎控制[2],因此耐受性与依从性不佳,本文中旨在探究对于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采用中医相关的干预与护理措施对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以为临床的诊疗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09月~2017年09月至我院就诊或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明确诊断;(2)不存在诊疗相关的禁忌症且对研究相关操作和内容知情同意。将合并严重血管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配合的患者予以排除。根据患者就诊的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9±3.8)岁,致病原因中输液相关10例,化疗药物13例,菌血症2例;观察组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8±4.1)岁,输液相关9例,化疗药物14例,菌血症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研究起始时相关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均同意接受保守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诊疗常规进行相关的干预和护理,内容包括物理治疗,抬高患者肢体,减轻水肿,同时辅助抗凝和抗炎处理,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或酸碱平衡紊乱等,其他无特殊。观察组患者在相同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的干预和护理,内容包括:(1)中药内服。参照化瘀利湿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征进行相应的加减,含有的药材包括水蛭、红花、赤芍、防己、大黄等,每日水煎早晚口服各1次,6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2)中药药膏外敷。选择川牛膝、益母草、红藤、红花、丹参、水蛭、桃仁等药材粘膜成分,与蜂蜜混合后制成药膏涂抹于肿胀疼痛的位置,1次/d,30~40 min/次;(3)中医食疗。配合中医的食疗,以低脂、低盐及低糖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饮食为主,禁烟禁酒,改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等;(4)中医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予以疏导和宣教,使其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自己的疾病,获得其信任和配合等。
1.3 观察指标
连续治疗4周后对组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分为(1)纤溶功能。评价的指标包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以及PAI/tPA的比值;(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主要评价血液的流动性,涵盖的指标包括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连续治疗4周后组间患者的纤溶功能评价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PAI以及PAI/tPA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t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2),提示观察组内患者的纤溶功能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显示对照组内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分别为(10.36±3.20)mPa.s、(49.56±2.36)mPa.s、(2.45±0.28)%,均显著高于观察组(8.25±1.33)mPa.s、
(42.65±2.04)mPa.s、(1.76±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根据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抬高下肢减轻水肿,配合热敷物理疗法等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采用肝素进行抗凝,对合并细菌感染的则对应使用抗生素。通常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老年患者人群,自身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患,同时对西医药物治疗存在较多的禁忌,肝肾功能不佳等,因此治疗的难度增加,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偏高。
中医在治疗血瘀阻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由于作用手法较为温和,因此患者的耐受性普遍良好[3]。本文中通过检测相关的细胞因子结果显示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纤溶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等特征。除此以外,应辅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临床操作中注意手法的轻柔,减轻对血管的暴力损伤,有利于降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通过中医的手法干预和治疗能够提高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血液粘稠程度,有利于血栓的溶解和消退,从而有利于患者临床病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爱玲.探究中西医结合对于妇产科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疾病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54-55.
[2] 韩文斌,赵煜辉.理气活血通脉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3):372-373.
[3] 董 雨,游 伟,王 雨,等.温通法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慢性期(瘀阻脉络证)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3):
422-426.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