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东部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2018-01-17 10:37许烨赵小宁张鹏朱小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防治

许烨 赵小宁 张鹏 朱小辉

摘 要:通过对关中东部2016—2018年小麦茎基腐病系统监测和防治技术试验示范归纳总结,提出了关中东部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面推行“系统监测,苗期预防,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技术体系,防治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2-0055-02

小麦茎基腐病又称白穗病、酱油杆病、根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真菌混合侵染的土传病害,在世界大多数小麦主产区均有发生。近几年,由于耕作方式的改变,小麦种子频繁调运及气候原因,导致该病害在关中东部等地呈现不断加重趋势,给小麦产量造成严重损失,已成为影响该区域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准确掌握小麦茎基腐病在关中东部发生情况,从2016年秋播至2018年夏收,富平县植保站通过采用大田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监测,并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发病规律,集成了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更好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发生现状

关中东部共有10个县区,小麦种植面积26.7万hm2,2018年统计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18.7万hm2,病田率达70%,10个县区均有发生,危害损失率10%~20%,严重田块达50%以上。以富平县为例,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发生面积分别为1.2万hm2、2.5万hm2、3.7万hm2;乳熟期平均白穗率分别3.2%、4.7%、5.3%;重发田块最高白穗率分别为42%、63%、51%。发生范围涉及全县17镇(办),旱地、水地均有发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侵染菌源主要以假禾谷镰孢为优势病原菌。

2 发病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侵染危害,不同的时期表现症状和危害小麦植株部位不同。小麦出苗以前受到病菌侵染,造成种子霉烂,弱苗。小麦出苗至返青期,发病较轻的植株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植株感染病菌发病首先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胚芽鞘、地中茎和叶鞘处呈褐色状,也表现为小麦根部出现腐烂;感病严重田块,麦苗出现黄化现象,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甚至出现干枯死苗。小麦拔节期主要是基部叶鞘和茎秆受侵染,茎基部叶鞘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或深棕色;随着病害进一步扩展,根部、茎秆和1~2个茎节出现褐色或棕色,严重时茎基部节间受侵染变褐,在降雨多、田间潮湿条件下,茎节处可见粉红色或白色霉层。小麦拔节孕穗期,病株茎秆上有病斑,病株结实率低;5月上中旬灌浆期,发病严重植株的叶片从下向上开始干枯,并出现白穗现象,籽粒停止灌浆,形成瘪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3 发病特点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孢。该病具有多次侵染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形式存在于土壤及植株病残体中,一般从根部和茎基部侵染,在田间主要靠耕作机械、大水漫灌等农事活动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调运传播。一般情况下病菌在病残体上可存活2年以上。茎基腐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能发生。最早出现在11 月中下旬,基部叶鞘和地下根部变褐色,地面以上叶片發黄;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进入返青期生长加快,抗寒力下降,此时倒春寒诱发茎基腐病发生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受降雨或浇水影响,茎基腐病危害加剧,为茎基腐病盛发期,造成小麦白穗。

4 影响因素

不同品种、不同茬口其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关东部主栽品种多感此病。多年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大,硬茬直播田块的比率占78%,导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气候因素、田间环境、耕作方式等也是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4.1 气候因素 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早晚和发病程度主要与播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关中东部连年9月份有秋雨,田间湿度大,越冬病菌死亡率低,残留基数高。2017年秋播期间,关中东部的富平县、蒲城县、临渭区连续近20d的秋雨,田间湿度大。小麦越冬期最低温度低过-13℃,小麦大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冻害,苗弱黄化,抗逆性降低。加之2018年3月份的透墒雨降雨早,降雨量高达40mm,4月份出现2次降雨,第1次在4月18~20日,全县普降小到中雨,降雨量18mm,小麦正处于抽穗期。第2次在4月25~28日,全县普降小到中雨,降雨量20mm,小麦处于扬花期。特殊的气候因素,造成2018年关中东部小麦茎基腐病流行发生。

4.2 田间环境 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小麦茎基腐发生危害,一般粘土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发病严重。关中东部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主要集中在富平县、蒲城县、临渭区的河道、河滩周边及铁路沿线的麦田。该区域土质为粘性土壤,属于引黄灌区和小井灌区双灌区,灌溉条件便利,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农户习惯性的冬灌、春灌、灌浆水3次浇水,增大了田间湿度,利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播种早,播量大,小麦群体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氮肥过多,钾肥不足,锌肥等微量元素不足,都容易诱发该病。冬前三类麦田麦苗长势弱,且越冬期和返青期遭遇低温冻害;田间管理粗放,水肥跟不上,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的麦田发病重。

4.3 耕作方式

4.3.1 秸秆还田 目前,关中东部小麦收割时秸秆留茬高,玉米播种方式以硬茬直播为主,收获时大面积秸秆还田,小麦秋播时旋耕播种秸秆还田耕层浅(小于15cm)。一方面菌源残留量大,据调查近3年田间秸秆带菌率分别为1.8%、3.2%、3%;另一方面土壤翻耕,镇压不实,小麦根系扎在秸秆上不能与土壤充分接触,造成吊根,吸收不到养分,致使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根系较少,苗弱,抗逆性差,易感病。

4.3.2 播种过早 关中东部小麦正常播期在10月10~20日前。试验结果显示:较正常播期早7d,白穗率为15.8%,早15d,白穗率为23%;晚7d,白穗率为8.2%;晚15d,白穗率为15%,播期过早过晚都容易加重发病程度。

4.3.3 连作 该区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小麦、玉米连年耕作,造成菌源残留连年积累,利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据调查,同一区域内西瓜茬较玉米茬基白穗率低65%。

4.4 土壤营养 据有关资料显示,氮和锌是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主要营养因素。农田偏施氮肥或重施氮肥会造成小麦旺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适宜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小麦植株缺锌也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据调查,现在绝大多数农户施肥不科学,对小麦只重视施氮肥,不施锌肥,造成土壤缺锌。

4.5 品种抗性 通过调查及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種之间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大多数品种表现感病和高度感病,无高抗品种,只有部分品种表现中抗。2018年富平县植保站对当地种植的108个小麦品种乳熟期调查发现,病株率为零的品种没有,病株率小于20%(轻度发生)的品种有21个,病株率20%~50%(中度发生)的品种有56个,病株率大于50%(重发生)的品种有31个。

5 防治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属多病菌多次侵染造成危害,作物病害症状显现时已是病程晚期。防治策略应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面推行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拌种预防,苗期施药,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技术措施,降低菌源基数,切断传播途径。

5.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包括清除病残体、降低菌源基数、合理轮作、适期晚播、合理施肥浇水以及培育健壮植株等措施。重病田块尽量避免秸秆还田,收获时低留茬并将秸秆清理出田间进行集中销毁,针对还田的秸秆应尽量粉碎(小于5cm),整地时深翻(大于15cm)结合撒施腐熟剂,加速其腐熟,以减少田间菌源量。

选择适合本区域栽培的高产、稳产且抗逆性强品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适期晚播。重发田块小麦应与瓜菜、油菜等其他作物轮作倒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以有效减轻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

5.2 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小麦播种前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6%戊唑醇、3%苯醚甲环唑、25g/L咯菌腈、2%戊唑醇等,这些杀菌剂的单剂或复配制剂的种衣剂,按照推荐剂量均匀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可兼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等其他病害。二是喷雾防治:返青至拔节期,可选用20%氰烯.己唑醇、70%甲基硫菌灵、3%苯醚.咯菌腈、6%戊唑醇喷雾防治,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抽穗扬花期结合“一喷三防”用药,喷药补治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杀菌剂可选用戊唑醇,烯唑醇,戊唑醇.咪酰胺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氰烯菌酯等,重发区域提倡统防统治才能确保更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海英,邢百梅,曹振,等.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5(7):16-17.

[2]周海峰,柯云,牛亚娟,等.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4(5):114-116.

[3]董海英,邢百梅.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环境与预防措施[J].种业导刊,2016(8):19-21.

[4]朱素梅,刘清瑞.新乡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16(7):40-42.

[5]郭彩霞.辉县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17(8):98-100.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防治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