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库布其的绿色启示

2018-01-17 03:09闫德仁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库布其库布其沙漠防沙

闫德仁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几十年、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治沙模式成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今天,库布其治沙已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地处黄河内蒙古段“几”字弯南岸。东西长360余公里,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严重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黄河泥沙含量的变化以及沙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科学治理,才能摆脱生态灾难、摆脱贫困。把防沙治沙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调动和激发沙区群众参与沙漠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与民生的双赢,探索沙漠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

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是我国在沙化土地治理中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多方参与、企业引领产业治沙模式取得的突出成效。

从专业角度看,今天库布其沙漠治理取得的成效,既有客观性,也有必然性。

首先,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并不是所有沙漠都能够得到或需要治理。而库布其沙漠则是例外。这里曾是秦汉时期的“河南地”,朔方郡故城、周南仲故城均被漫漫黄沙掩埋于此。北魏时期,在杭锦旗北部已出现积沙,但能行车,沙漠还没有连片。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朔方郡北有流沙7处的记载,唐代,鄂尔多斯北部陆续出现被称作“普纳沙”和“库结沙”的沙丘地带。清代光绪末年,开放蒙荒、移民戍边,并修建了多处召庙。说明当时人口增加,垦荒普遍、近代气候异常变化和人们过渡不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沙化扩展。库布其沙漠水分条件相对优越,北邻黄河阶地,天然降雨和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这样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库布其沙漠具备治理的自然条件。

其次,大批科技人员在库布其沙漠从事几十年的治理研究,并总结出很多成熟的治沙技术,从最初的单纯治沙逐渐实现了以沙漠资源观为引领的产业治沙、用沙的转变,由沙害变沙利,让沙漠造福人类。例如,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老一代科技人员通过对库布其沙漠风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摸索出“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综合治理流沙技术,并提出锁边林带技术模式、生物沙障、扦插造林、前挡后拉治沙技术、高干造林技术以及乔灌草配置模式、固沙林水分平衡研究成果等,即使在今天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几十年来,科技人员不断总结完善治沙技术模式,如沙柳沙障、沙丘分区治理模式、公路沙害治理技术、道路分割治理模式、水冲沙柳造林、生物治沙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等,以及采用的“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战术方略,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形成东西200余公里,南北宽3-5公里乔灌草结合的锁边林带,阻止沙漠北侵黄河和向南扩展。这些成熟技术对库布其沙漠增绿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再次,库布其沙漠是人为开发利用活动相对集中的沙漠之一。沙漠北边的黄河阶地及其沙漠边缘是鄂尔多斯市的粮仓。同时,东西走向的库布其沙漠也是影响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障碍之一,只有科学治理才有出路。所以说库布其沙漠治理取得的成效又有其必然性。

几十年来,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不仅涌现出许多治沙典型人物,如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恩格贝的王明海、“治沙愚公”乌冬巴图等,而且长期在风沙一线从事固沙造林工作的国有林场、治沙站干部职工、沙区群众等也功不可没,更培育出凝聚着13万杭锦旗干部群众苦干3年修筑115公里穿沙公路而形成的“穿沙精神”。同时,涉沙企业的主动参与和艰苦付出,对库布其沙漠增绿并实现逆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亿利集团、东达集团、伊泰集团等为突出代表的80余家区内外企业,以及懂沙、识沙、用沙、有感于沙的王文彪董事长、赵永亮董事长等这些本土企业家及其团队的长期坚守和艰辛付出,为“库布其模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并走出了民营企业牵头带动、产业发展和沙化土地治理相结合的道路,从根本上实现了沙区群众脱贫、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防沙治沙模式。因此,“库布其模式”可以概括为,党委政府政策性引导、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等是核心作用;涉沙企业主动参与和艰苦付出的产业治沙路径是关键作用;科技创新、诸多成熟科技成果是支撑作用;多方参与下的沙化土地治理是基础作用。这种“四轮驱动”模式缺一不可。库布齐沙漠治理取得的成效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具备可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采取适宜的运行机制和路径,通过科学方法和技术创新可以得到治理,增强了人们抗击土地沙化的信心。新时代,林业生态建设同样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优化内蒙古“三山两沙四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布局,构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启示二:防沙治沙理念创新,把沙化土地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发展改善相结合,树立沙漠资源观,找准问题,依托优势,合理布局,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优先,分区施策,适度利用。构筑防沙治沙体系,防止沙化土地扩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根据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选择适宜植物种类和造林密度,避免大面积、高密度构建防沙治沙植物防护体系。加强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森林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用现代林业科技全面支撑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多种效益、多种功能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启示三:产业治沙,特别是发挥企业参与土地沙化治理的积极性,不是为治沙而治沙,而是应该树立资源利用前提下的治沙观念,解决沙区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拉动作用,走科学利用条件下的防沙治沙道路,才能实现科学防沙治沙的目标,即所谓的3E(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模式。

启示四:善待自然,善待土地,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防沙治沙同样需要考虑风沙运行规律和沙漠的自然属性,在沙漠边缘且水资源相对丰富、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区域开展适度治理和科学利用,而不是要消灭沙漠,更不能向沙漠索取过多资源,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启示五:防沙治沙中孕育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以及党委、政府政策性引导,涉沙企业产业化运作,科技持续创新,沙区群众市场化参与的“四轮驱动”模式缺一不可,值得推广,并为防沙治沙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深入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诠释。

启示六: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丽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库布其库布其沙漠防沙
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出去”解析
库布其:多元化推动生态文明的成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