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开启我们新的审视维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不仅带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而且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到了新境界。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地球癌症”变成今天的“财富之地”“沙漠绿洲”“大美之地”,这其中既有奔涌热血的岁月和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发人深省的悲壮情结和深刻启示。
启示一:思想大解放与时偕行,观念大转变实事求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
在今天看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最初更像是一场倒逼之旅。生活在鄂尔多斯库布其的人民大搞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源于对过去的反思,对生存的反思。鄂尔多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开荒,秦汉时期移民开垦,盛唐时期民垦和屯垦,清代中叶伐林垦草、掠夺式农垦,历史的欠账一代代累积,使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了开荒一沙化一贫困,越贫困越开荒越沙化,越沙化又越贫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鄂尔多斯地区又出现滥垦、滥牧、“剥荒皮”现象,为了生存,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库布其沙漠也出现“大漠孤烟”“长风呼啸”的凄凉与萧条。
面对沙漠的绝望和沙进人退的无奈,面对生存环境中累积叠加的矛盾问题和残酷现实,鄂尔多斯人以史为鉴,穷则思变,痛定思痛,开始反省自觉,发出“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的呐喊和宣誓,把库布其沙漠治理放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向生命的禁区进发,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信心,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鄂尔多斯牢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的指示,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绿色转型,绿色发展,建设大美秀美鄂尔多斯的新蓝图。库布其人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认识、来践行,制定出台一揽子生态文明计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让绿色融入基因,流淌血脉。鄂尔多斯跳出自己看自己,用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识把握大势、着眼大局,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谋划发展方略,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中国西部一个又一个生态治理范本,为人类荒漠化治理事业总结出了“库布其模式”,为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鄂尔多斯力量。
启示二: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
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各级党委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办法总比困难多。鄂尔多斯历届党委为修复生态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创造库布其模式,党委决策部署,指挥调度治沙、治水、治贫、治灾等部门形成合力,规划整体方案,捆绑项目集中攻坚,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库布其作证,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力量。正是由“民之所望就是执政者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思想来决策、来实践,因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每次万人治沙大会战,都是党委一声令下,领导带头实干,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从四面八方奔赴第一线,汇聚起气势磅礴、战无不胜的力量。这力量来源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来源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
鄂尔多斯历届党委充分灵活运用政府“宏观之手”,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从源头上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制定相应实施配套政策,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跟进投入真金白银,让国家、集体、个人攥成一个拳头,让政府、企业、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齐头并进,让植绿、播绿、铺绿的劲头持续不减、热情持续高涨。
启示三:尊重规律、顺应自然,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模式
库布其沙漠是自然沙漠与荒漠化叠加形成的,治理这样的沙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复制和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都是无效的,方向只能从实践中摸索,坐标只能自我修正。因而,库布其模式是库布其人用脚走出来的,用手干出来的,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用实践检验出来的,也是鄂尔多斯人民在治理毛乌素、治理荒漠化多年的智慧结晶。
一次次挺进沙漠,一次次实践总结,不仅形成了“党委坚强领导、政府主动作为、企业主体投资、社会精准发力、群众普遍参与”的库布其模式,而且总结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梯度推进”的治沙措施,还有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这些都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财富。
——北锁、南堵、中切割治沙,这是针对库布其沙漠的地形特点,从整体上控制并实现交通与治沙双赢的目的,也是“锁住四周,渗透腹部”的战术方略。
北锁,就是在库布其北边风口的地方,造锁边林,阻挡风力减少沙源,让沙漠里的风力下降,扬沙减少,流动放缓,并阻止黄沙北侵黄河,保护沿黄河冲积平原200多萬亩耕地。
南堵,就是在库布其沙漠的南边堵住沙漠流动蔓延,再不让沙漠扩大面积。这一地区荒漠化极度严重,干旱少雨,治理难度特别大,任务特别重,需要长时间坚持。
中切割,就是以沟川道路切割治沙、分段分片、由近及远、分割包围,十大孔兑(季节性河流)由南向北横穿库布其,把连绵沙漠自然切断,缓解了治沙的压力,部分支流还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水资源,山洪淤地改造土壤,增加了耕地。
以路切割,路的意义在于打通库布其沙漠南北两地的交通阻隔,缩短里程、安全畅通、提速增效、发展经济;在于输送治沙人员、物资和机械通行等;在于通过保护道路畅通推进沙漠治理。库布其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坚忍不拔,与风险斗争、与阻力斗争、与挑战斗争、与困难斗争,收获了闻名遐迩的“穿沙精神”。
——柴草方格沙坪治沙,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柴草、废旧秸秆等材料,在极强沙化地段的流动沙丘上栽设成网状方格,削弱风力防止沙粒流动,且能截留水分,便于沙生植物生长。固定流动沙丘的具体办法就是用沙障“前挡后拉、穿靴戴帽”,把一个个沙丘固定下来,治理这样的地段是治沙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硬骨头,库布其人选择了一代接着一代干。
——以水治沙,就是用过境季节性河流支流域洪水蓄洪淤地,增加沙漠涵养水分;引用黄河汛期剩余水量直接开渠入沙,形成人造水源;同时采用丘间湿地点缀法,利用库布其沙漠腹地部分地段的下湿滩地,以湿地为中心半径在2公里范围,通过人工造林,草、灌、乔相结合建立绿岛或绿洲模式。
——推广新技术、综合治沙,库布其沙漠治理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近年来积极采用大坑深栽、顶凌造林,并推广抗旱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新产品应用,结合容器盛水造林、雨季造林、冷藏苗反季节造林和迎风坡灌木密植造林等技术,使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
库布其从“沙进人退无躲藏”到“人沙对峙互不让”,再到“人进沙退变模样”,一直到“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链上做文章”,这些阶段性的特征,都说明库布GAlA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积极作为,把局部的生存环境放到长远发展的大局中考量,让理性的选择与创新的方法在库布其升腾起新的力量,打造“生态生计统筹、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标准。正是这些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升华的荒漠化治理的理念、举措、方法和大量的反复实践,助力了鄂尔多斯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以及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一次次超越既定目标,实现了绿一方水土、兴一群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多赢目标。
启示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人类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建设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建设是“竭泽而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真的就如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只能二选其一吗?库布其的回答是“二选二”。
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源于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切把握,从产业入手,熔炼出一套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成功经验,生动实践了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点投资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实现以沙养沙,治沙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库布其人积极探索“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企业对协会、协会联农户”“企业建基地、农民土地入股”等多种长效机制,努力让沙漠变绿、企业变强、农牧民变富。
库布其沙漠浩瀚神奇,景观壮美,风光独特,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沙漠中有世界最大的响沙,受到撞击,就会发出雄壮奇妙的声音,人触声响,人静声停,还有沙湖、沙泉、沙山等旅游资源,按照保护原始沙漠,不挖不采不盖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沙漠,进行沙漠探险、沙漠冲浪、沙漠滑沙等惊险项目。鄂尔多斯探索护沙用沙、靠沙吃沙的发展之路,大力开发沙漠旅游,将植绿护沙、游沙玩沙成为库布其沙漠融合发展的又一大产业。此外,库布其沙漠年平均日照时间31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7℃左右,平均无霜期149天,是光伏发电一类资源区,鄂尔多斯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农林+旅游”模式,推进一二三产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赢。
习近平指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这些沙漠建设项目,虽然回报周期长,但是整体凸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经济效益。“四个效益”的发展就是绿色发展,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鄂尔多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构筑起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体系,继续探索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
启示五:收获了“崇尚自然、勇于担当、吃苦耐劳、守望相助”的库布其精神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不仅收获了前无古人的库布其模式,而且收获了一种时代急需要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是库布其人在一个老少边贫地区、一个荒漠化地区做出的伟大创造。
库布其精神如蓝天般崇高,如白云般纯洁,如草原般广阔,如大地般厚重,如大漠般神奇,如黄牛般勤劳,如骏马般勇敢。它是内蒙古各族儿女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拓展和升华着,它是可以触摸的,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
“崇尚自然”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根基。习近平指出:“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库布其人历来就敬畏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把经济活动和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库布其人在创造库布其模式中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优先、尊重规律,自然恢复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整体恢复,体现了“万物并秀而不相害”。正是有这种对自然敬畏的态度,有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的基因,才产生了修复生态的强大动力,才还原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才产生了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四大财富”增加的同时,也證明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望得见沙、看得见绿、记得住乡愁,从而实现由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基本要求。修复中国第七大沙漠,需要非凡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百姓,都没有得过且过。各级政府,企业多措并举解决资金困扰,带领库布其人义无反顾地挺进沙漠,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让荒漠变绿洲,让“天堑”变通途,让通途变成黄金通道。这是党的事业、人民的期盼。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下定决心、义无反顾,攻坚克难、较真碰硬,尽心尽责、无怨无悔,“沙害不除,民无宁日”。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在矛盾问题面前挺身而出,在风险挑战面前担当作为,在困难阻力面前迎难而上,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勇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作善战、善作善成。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核心。库布其精神是穷逼出来的,穷则思变。当初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向库布其宣战时发出了第一号动员令就是“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库布其模式告诉我们,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就不能等靠要,就必须以内生动力激发吃苦耐劳的精神。穷地方办大事情,财力物力是大困难。建设的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是自然困难,建设者几度寒暑、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忍饥耐渴。“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满脸沙”,这顺口溜记录着当时治沙人的真实情景。特殊天气时,白天修开的路、栽好的沙障,晚上一场风全部埋没,埋了再修、再栽,极强沙化地段这种失败的痛苦库布其人不知经受了多少遍。万人签名长卷上至今保留着“一滴二滴三滴流的全是血汗,是怨是歌是骂言的都是功劳”的悲壮记载,这是何等超凡境界!如果没有这种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哪有今天的绿色通道,哪有今天的沙漠绿洲和沙漠经济!
“守望相助”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灵魂。守好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重要使命,也是一个国家兴边固防,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库布其人跳出沙漠看世界,让全人类共同审视贫困、战争、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挑战,让人们反省战争使原野变成荒漠,荒漠导致贫穷,世界上有多少人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因沙漠而贫困潦倒,沙尘暴中裹挟着战争的阴影。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要汇聚世界力量,讓沙漠成为人类的朋友。在共谋、共建、共创、共赢、共享理念和原则下,造就一个无愧于历史的绿色时代,这是登高望远为人类共同承担的使命,这是库布其人“望”的深远意义。在创造库布其模式中,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库布其各族人民团结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实践证明,心齐能使泰山移,何惧小小库布其!库布其境地长期居住着3万多蒙古族人民,他们和汉族兄弟一起生产生活,心连心、手拉手,共同治沙致富,不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搬迁重建家园,都以大局为重,都以谁也离不开谁为遵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承包责任到户后的今天,如果没有这种内心相通、价值认同的精神基石,没有民族团结的“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就不会形成这种强大的合力。正是因为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找准了精神家园发展的方向,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力量,升腾起文化自信的信心,才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着家乡,共同守卫着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着美好生活。
库布其精神是库布其各族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心向背的纽带,是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的重要体现,是对模范自治区的精心呵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库布其人坚信精神变物质的哲学真理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