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摘 要: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背景下,酒店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酒店礼仪教学效果为目标构建礼仪课程教学体系,而“洛桑模式”是校店合一的模式,能够提供真实的酒店岗位,零距离贴近行业,使得酒店礼仪课程能够实现理论与实操的有效结合,从而加强了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洛桑模式 酒店礼仪 教学改革趋势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学习礼仪,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教养,维护和改善个人与群体形象,还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酒店服务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形式上看,酒店服务就是服务员所做的接待服务、解答疑难、清洁卫生、美化环境等工作,但从实际上看,服务是服务员通过语言、动作、姿态、表情、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所体现出的对服务对象的欢迎、尊重、关注、友好和帮助,同时体现出服务员本身严格认真的服务精神、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灵活的服务技巧、快捷的服务效率等内容,这些可以说是酒店服务产品的核心内容。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酒店礼仪,要以酒店行业的核心内容为培养目标,针对酒店行业特性,了解酒店礼仪学习的意义,熟知酒店礼仪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提高客人的满意度,为酒店赢得良好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可见,加强酒店礼仪教育,对于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促进事业成功、美化服务过程、塑造企业形象以及构建社会文明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酒店礼仪课程分析
(一)对酒店礼仪课程专业性重视不够
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许多大学院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对于酒店管理这种专业性强的学科,要不没有专门的酒店礼仪,要不以《职业礼仪》代替,使得该课程在专业设置中被边缘化、通识化,礼仪教育针对性、行业化不强,使得学生所学并不能所用,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目前酒店管理專业的礼仪课程一般在36学时左右,甚至更少,而且有的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往往把礼仪课程开成大课,一两百人的课堂很难实现师生的互动,最后变成“填鸭式”教学;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和支撑,礼仪课程孤掌难鸣。
(三)教学实施缺乏针对性
目前酒店礼仪课程教材使用并不统一,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教师往往是参考一些教材从中择优选取,以教材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从学生、行业所需来指导教学。受限于实训场所,酒店礼仪很难开展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形体训练或者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等层面。
(四)师资队伍培养缓慢
许多学校的酒店礼仪课程由通识礼仪课程的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基本上承担着全校各专业的礼仪课程,由于时间和资金的有限性,使得教师难以深入开展课程研究,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二、“洛桑模式”下的酒店礼仪课程改革分析
(一)“洛桑模式”的精髓
“洛桑模式”是全球酒店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正确认识“洛桑模式”,是我们进行酒店礼仪课程改革的基础。“洛桑模式”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能闭门造车,理论结合实践要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二是学会学习。世界形势瞬息变化,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今天学的明天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所以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理念和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前沿意识、创新意识;三是职业精神。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如团队意识、沟通能力、敬业精神、服务理念等,将这些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从学生入校伊始就打造职业人形象。
(二)“洛桑模式”下酒店礼仪课程改革
1.教学培养目标科学合理
酒店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别于理论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教育,又要有别于重视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教育,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该兼具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知识、能力和理念三个方面,具体而言,要教授学生酒店礼仪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礼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礼仪素养的理念。
2.课程安排紧贴行业
第一,教学实施上,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通过制作课前阅读材料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这部分以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要方式;正式的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先期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成因,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并就这些方案进行现场讲解,这部分以答疑交流为主要方式;课后布置家庭作业,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并在下次新课中点评,这部分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第二,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倡导推拉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以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工作法为核心,注重提问技巧和艺术以及团队分工和指导艺术;第三,教学内容上,根据教学目标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某一本教材,提供行业最前沿的热点信息,保证学生获取的知识的实效性、前沿性。第四,师资要求上,教师从酒店来,再回到酒店中去。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到酒店去挂职锻炼,即“教室—行业—教室”循环职业运行模式,以调研实际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不断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的考核注重实效性
实施过程性考核,反对死记硬背,所有课程的成绩评分最少有3个部分的考核构成,即课前阅读材料考核+平时作业考核(包括小测验、报告和测试、个人或小组项目、陈述等)+期末考试;同时,协同其他课程共同考核,这部分主要通过联合其他科任教师,就学生的文明礼仪、着装标准等进行考核,由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习惯和素养。
三、“洛桑模式”下酒店礼仪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紧密贴近行业,针对性强
“洛桑模式”十分关注酒店行业的前沿信息,根据行业的最新变化随时调整其人才培养目标,使学校教育适应行业需求,真正做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实现教学目标,“洛桑模式”下的教师身份也是不断变化的,其职业运行模式为“教室——行业——教室”,有着丰富酒店行业背景知识的教师也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回炉”到行业中去,了解最新的行业知识,然后再带回课堂中与学生交流分享,这样保证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因此,其课程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的,甚至要求老师不能使用教材上课,因为他们认为“但凡已经出版的教材就已经过时”了,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行业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因此课程的实用性更强,更能将酒店管理的学科性与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传统的酒店礼仪课程重大而全,势必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情况,随着酒店行业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功能性设施不断出现,甚至发生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而采取的礼仪课程教学就必须应时而变。例如传统酒店前厅接待礼仪要求学生站立服务,并制定一套标准的站立姿势,但是现在很多酒店基于人性化服务或私密服务,改成服务区域,或者根本就不设服务台,直接到房间给客人办理入住手续,如果是一成不变的站立服务,会让客人有压抑感,或降低与客人的亲和度,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接待方式。
(二)基于真实岗位,体验性强
传统的酒店礼仪教学要不就是纯理论,空洞的理论和老师“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不知所云,而酒店也不需要空谈理论的员工;要不就是模拟实操,将学生分成小组,机械的训练坐、站、行等礼仪姿势,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得很规范,一旦进入实习岗位,真正和客人接触时就紧张到无法运用,如学生在校接受走姿训练,确实看上去规范大方,但是一到实习岗位,面对紧张的工作节奏,就丢掉了所有的优雅得体,甚至匆忙跑起来,犯了酒店大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实的对客体验,理论与实践分家,模拟与实战分家。“洛桑模式”提供的教学环境就是实际运营的酒店职业环境,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酒店的前厅、酒吧、餐厅、客房等,学生既是授课的对象也是酒店的员工,因此,酒店礼仪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实战。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的授课老师或者同学,而是真实到店的客人,因此,学生从着装、谈吐到举手投足,都是对于特定顾客做出的,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时间、环境,调整运用自己的礼仪知识,这种真实的岗位体验,就将酒店礼仪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礼仪素养 。
(三)通过反复实操,认同感强
传统礼仪课程在教学中担心学生犯错,因而注重讲授规范化程序,传授的知识往往都是“正确”、“标准”的做法,难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实操,所以学生就像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变得机械而教条,但是酒店并不愿意为这些统一的标准“买单”,因为这些“规范”更多的表現为“距离感”、没有“亲和力”。而“洛桑模式”下的教学,将传统的中式控制式教育转变为放手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服务、生产的不同选择性地放手,挑战中式教育的“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可控制范围内犯错误,让学生从可控错误中自己总结错在哪?怎么改?如在讲授给客人上咖啡的礼仪动作时,传统会教授学生躬身15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客人身高不同、所坐的椅子高矮不同,与客人的亲疏程度不同,因此躬身的标准不尽相同,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洛桑模式”让学生在错误中总结经验,在反复实践中获取真知,这些真实的体验又能加强学生对酒店礼仪的认知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谭启鸿、童小丽.国际三种著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启示 科技视界.
[2]刘焱.酒店礼仪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_CDE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5.
[3]龚敏、夏迎庆.洛桑模式与我国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比较及其启示 高教前沿 2010.4
[4]付红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_校店合一_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