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对其聚居区的社区认同研究

2018-01-17 01:52苏振浩黄晓丹刘秋玲林晓婷
青年时代 2018年29期
关键词:城中村

苏振浩 黄晓丹 刘秋玲 林晓婷

摘 要:广州一直都是外来人口的高峰迁入地之一,而由于经济和其他各方面原因,许多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会选择聚居在城中村地带。本研究以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石村,对外来人口的社区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功能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维度定义社区认同并编制相关量表,探索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情况以及相关社区认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来人口的社区认同感偏低,社区活动偏少,信息渠道不畅通。此外,在社区的居住时间、居住形式以及邻里互动等因素对其社区认同感有着显著影响。据此,本研究建议政府应加强社区管理,打破制度壁垒;社区应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社区参与,改善社区环境;社工应打破标签壁垒,促进社区融合;个人应打破心理壁垒,加强邻里互动。政府、社区、社工、个人四方面齐合作,希望可以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认同提高,构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区。

关键词:城中村; 外来流动人口;社区认同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具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在此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对低成本生活形成的刚性需求,城市流动人口公共需求与政府体制及机制滞后所形成的矛盾关系,以及这种矛盾关系转换的慢时耗性,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具有暂时难以替代的功能。

城市社区也因此面临社会认同危机现状,社区成为了“临时的通道”。个人从群体中“剥离”出来,致使“心灵的漂泊”。如何重建社区内的连接和整合,更好地构建社区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对其聚居区的社区认同研究也因此具有极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有关城中村外来人口社区认同研究文献概述

1.关于外来流动人口及城中村的研究

户籍制度的改革吸引了许多农村人口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涌去,从而导致了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由于各种原因城中村成了外来人口的聚居地。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建筑景观特征上普遍异化,随处可见贴面楼、握手楼,基础设施不足,脏乱差;社会特征上人口职业构成比较复杂,外来人口居多,本地居民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经济特征上产业结构非农化,本地居民主要经济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分红、出租屋收入等。

2.关于社区认同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这吸引了学者研究社区认同问题。

社区认同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单菁菁从社区归属感的角度研究社区认同的重要性,认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社区满意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

社区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研究视角不同,其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栗志强认为其影响因素包括对精神社区和居住社区认同感、邻里交往、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阂学勤认为要从利益链因素、共有资源因素和差异化因素等方面寻找社区认同缺失的原因;有學者从社区与单位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人们的观念跟不上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社区的组成因素很多,起根本性作用的,仍是社区心理层面的因素。

3.概述总评

前人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外来流动人口及城中村有基础性的认识,但它们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对象相对广泛,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为广大的流动人群或是一般的社区居民;学者更多将焦点放在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及对策上,较少关注其中的居民,尤其是外来人口;城中村流动人口相似研究资料缺乏,将城中村流动人口与社区认同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比较缺乏,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也就相对较少。

(三)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研究城中村流动人口社区认同度的高低与其影响因素。社区认同维度分为功能认同与情感认同,并通过不同维度来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最终试图寻求增强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整合和城市稳定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二、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对其聚居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城中村外来人口邻里互动、社区参与状况

通过将邻里互动和居民参与的从不、偶尔、经常选项赋值为1、2、3分,分数越高表明邻里互动和居民参与程度越高。经过统计得到居民邻里互动和社区参与的平均分分别为1.75与1.33,分数较低,可见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和社区参与频率较少,但是邻里互动较社区参与多。

(二)问卷与访谈调查中的社区认同状况

通过统计,社区认同总分的高低分组中高分组占比较小,低分组多占比较大,可以看出认同度总体中等偏下。但情感认同和功能认同高低分组所占比例一样,高分组占32.5%,低分组占27.2%,结合总的社区认同总分分组分析,大部分人存在情感认同感高但功能认同感低情况,从中我们看出外来人口中部分人情感认同和功能认同呈现两级分化倾向。石村外来人口的社区认同度整体偏低,在功能认同与情感认同两方面出现不一致,社区归属感弱。

(三)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认同比较和分析

1.不同年龄外来人口社区认同状况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高,社区认同度不断提升。这也和居住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城中村外来人口随着在城中村中的居住时间的增多,逐渐会对城中村有更多的情感与认同。

2.不同婚姻状况外来人口社区认同状况

就功能认同和总体认同度而言,未婚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已婚的;就情感认同而言,婚姻状况并无差异;总体来说,未婚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已婚的。

3.不同户口性质外来人口社区认同状况

农村居民在功能认同方面显著比城镇居民高。农村居民习惯将城市与农村生活做对比,认为城中村各方面更为便捷。

4.不同居住形式外来人口社区认同状况

功能认同而言,跟陌生人合租的而认同度显著低于跟家人一起住;就情感认同而言,独居的认同度显著低于跟家人一起住以及跟陌生人合租,独居的认同度显著低于跟家人一起住;就认同总体来说,独居的认同度显著低于跟家人一起住以及跟陌生人合租。总的来说,独居的认同度最低而跟家人一起住的认同度最高。

(四)邻里互动、社区参与与社区认同相关性

邻里互动与情感认同、社区认同呈现显著正相关,邻里互动越多情感认同会有所提升;社区参与、情感认同、社区认同呈现显著正相关,社区参与越多情感认同会有所提升;城中村的相应功能在短期内有其固定性,功能认同与邻里互动以及社区交往关系不大,但提高居民的邻里互动、社区参与有利于城中村外来人口认同感的提高。

三、总结和建议

(一)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石村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社区认同感整体偏低且在情感认同和功能认同方面会存在区别。石村所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然而,石村拥挤阴暗的环境让许多外来流动人口“望而却步”,但由于其便利性和可能性而留在这里。此外,多数外来流动人口认为本地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这让其很难真正融入到该社区中,无法产生归属感。

二是居住时间与居住形式对于社区认同感的影响较为显著。选择与熟人或家人一起居住的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会相对比较高,他们会对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而居住时间越长的外来流动人口,由于对社区环境的适应以及在社区中所攒下的人脉,对于社区认同感也会逐渐提高。

三是社區活动缺乏及信息渠道狭窄加剧了外来流动人口对社区的隔阂。在石村中有许多活动,但这些活动很多是设置了门槛的,信息的缺乏加上对本地居民的一种排斥心理,导致许多外来流动人口很少参加社区活动,从而加剧了外来流动人口对社区的隔阂,对社区的认同感不高。

四是高消费与“制度性排斥”使得外来人口生活压力巨大并进一步影响对社区的认同。在石村中的各种消费并不低,教育费用、房租和医疗费用孩子的教育支出消费,二手房东的现象加剧了石村房租的飞涨,同时外来流动人口面临着教育方面的“高消费”。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构成了制度性的“整体排斥”。

(二)建议与对策

一是政府层面。当地政府应加强社区管理,对二手房东进行管理,增强外来人口租房住房安全保障。政府应建立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以法律法规建设为制度保障,使外来流动人口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等的待遇,促进外来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

二是社区层面。社区中诸如区委会等社区机构应打破信息壁垒,加强社区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活动,增强其社区认同。同时完善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推动社会融入和生活融入。最后改善社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营造美好环境。

三是社工层面。社会工作者应该运用专业手法,去除双向标签,扩宽社会网络,为外来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他们自身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其政策倡导者的角色,保障居民福利,促进社区融合。

四是个人层面。个人可通过参与社工组织和社工机构所组织的活动,与本地居民一起活动,破除心理壁垒,促进交流融合,共建和谐社区。并加强邻里互动,营造良好

氛围。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 (英)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 (1):168-179.

[4]周大鸣.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2(05):71-79.

[5]杨云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基于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06):59-73.

[6]蓝宇蕴.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1(6):100-105.

[7]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27(05):141-160+244.

猜你喜欢
城中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庄子后裔每年放弃千万租金 将深圳一城中村打造成“石头村”
保障社区综合体
——城中村改造实验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新形势下城中村改造规划实施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