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柱
摘 要:在新形势下,区域中心城市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的职能。本文围绕泸州市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对泸州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展开综合分析,指出泸州应从组织保障、产业经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人才等几个维度展开建设。
关键词:泸州;区域中心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诞生了一批在社会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城市,我们称之为区域中心城市,他们正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新高地。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则,将泸州定位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这为泸州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发展机遇。
一、泸州市基本概况
泸州古称江阳,位于川滇黔渝结合部,历来就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港口城市。当前,泸州经济保持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6.2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2.1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2.1亿元,增长13.3%。城市建设亦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52万人,城镇化率达49%;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5条高速工作连接省内外,川南城际铁路、云龙机场、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枢纽地位。
二、泸州市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基础分析
(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泸州地处川南,长江、沱江穿城而过,凭两江之利成就出川门户,历史上泸州就是川、滇、黔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泸州港是交通部确定的四川唯一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和集装箱码头,占有四川三分之二集装箱货物吞吐量。此外,泸州拥有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纳黔、成自泸赤、宜叙等5条高速公路联通四方,泸州机场是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万人次。
(二)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
经济总值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6.2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9元和13670元,分别增长8.6%和9.8%,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泸州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白酒、化工、机械、能源生产基地,高端制备制造、大数据、智能电网、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拥有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步长生物制药基地等一大批优质项目,正在建设的航空航天产业园、人工智能科技园进一步丰富了泸州产业布局。
(三)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區域辐射效应明显
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泸州积极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泸州正积极推动纳溪、泸县融入主城区,大力推进“两江新城”建设,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升级,构建“一核、两城、三园、多点”的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格局。同时,泸州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经济等应用上成效显著,引领了川南智慧经济发展,华为大数据中心、中国白酒大数据中心就是其发展缩影。此外,泸州历来就是川南地区的医疗中心和教育中心,对川南区域有较强的辐射影响力。
(四)衔接国家战略规划,发展潜力大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成渝城市群建设规划,这是泸州构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新机遇;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中都为泸州构建构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泸州是四川除成都外,唯一分享自贸区大蛋糕的城市,是“两带一路”政策重要节点城市,有利于泸州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
二、泸州市构建区域中心城市问题分析
(一)产业辐射能力薄弱
泸州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白酒产业历来是泸州产业辐射区位经济的重要代表,但与宜宾产业高度重合,与邻近黔酒相比还略显弱势;商贸物流产业受区位和交通影响,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的机械、能源、化工三大产业早已不复当年雄风,而现代医药、智能电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的引领能力还待提高。
(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
2017年,泸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596.21亿元,排名全省第六,人均GDP37066元,排名全省11,低于2017年全国人均GDP59261元。从社会保障上看,2017年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9元,全省排名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0元,全省排名第10位,人均收入相对偏低。
(三)优质高端人才缺乏
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归根道理还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泸州人才紧缺的格局主要表现为:高端人才匮乏,以院士、优秀企业家、各行业高级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远未达到实际需求,且高层次人才还因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挤压而外流;人才层次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较低,现有人才主要集中于医疗、白酒、机械等传统产业,而新兴的智能电网、大数据、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大产业却人才不足。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泸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
(四)城市功能定位重复,竞争激烈
泸州构建区域中心城市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形势,一方面与周边城市功能定位交叉重复,宜宾、自贡、内江、毕节、永川等城市都在进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的建设,泸州在高铁布局上落后于周边城市,而交通的便利使得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对泸州投资、贸易、人才等又具有较大的挤压影响。
三、泸州市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对策选择
(一)强化组织保障,优化机制体制改革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泸州建设成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新目标。成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组,实施一把手责任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为泸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组织保障;建设一只精干管理队伍,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开展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专业培训,增强队伍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干部队伍考核,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二)做强产业经济,提高经济活力
衡量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标准就是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源自于产业实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白酒、机械、化工等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更新工艺、更换装备,实现产品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医药、大数据、智能电网等未来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继续高标准组织酒博会、商博会两大展会,提升影响力;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分类引导工业集聚发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白酒、智能电网、大数据、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
(三)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扩大城市规模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必须扩大。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建设,大力推进“两江新城”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区人口达200万、城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双两百”目标;积极推动公用实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强行政区域联系,积极推动纳溪区、泸县与主城区无缝衔接,加快合江、古蔺、叙永城市建设,形成有层次、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四)积极融入区域开发合作,构建开放性经济体系
正视泸州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基本情况,抢抓多重战略机遇,形成开放、共享经济格局。首先进一步主动融入国家“两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川滇黔渝四省市节点的有利位置,衔接好贵阳、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深化在产业、人才、资本、原料等要素上合作机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牢牢把握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落户泸州的重大机遇,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继续开拓泸州到成都、昆明等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扩展泸州港经济腹地,同时贯彻泸州—上海—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大通道,发展临港物流经济,将泸州打造成为内陆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构建教育医疗、金融、商贸物流中心
一方面积极构建川南医疗、教育服务中心,巩固、提升泸州在川南片区的医疗中心地位,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基础,打造川南“医养结合”高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鼓励本地符合条件医院升级三甲医院,提升三甲医院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以医教园区为中心建设成为四川教育辐射云贵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努力构建川南金融服务中心,鼓励各股份制银行来泸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吸引、培育各类投资担保公司,探索建立地区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设立川滇黔渝地区保险行业协会,完善市场自我监督。最后,積极打造商贸物流中心。依托西南商贸城打造辐射川滇黔渝的商贸物流中心,在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主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升现代商贸物流服务能力。
(六)坚持人才第一思维理念,唯才是举
树立人才第一思维理念,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城市人才聚集效应;继续落实“酒城科技英才”计划,在税收、住房、家属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增强人才归属感;重塑人才宣传方式,依托新型互联网等渠道宣扬泸州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泸州城市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洽谈机制,建设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等部门与高层次人才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EB/OL].http://fgw.luzhou.gov.cn/zwgk/fzgh/content_179854.2016-06-12.
[2]2018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泸州市政府网.http://www.luzhou.gov.cn/zw/zfgzxx/gzjh/content_371561.20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