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俏倩
[摘要]作为源起于先秦时期的华夏古老艺术精粹,中国传统戏曲是艺术与文化的特殊载体,千百年来经过不断锤炼,逐渐形成了高难度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具有的不仅仅是戏曲本身的“唱、念、做、打”等技术层级的价值,更包含了历史、文学、音乐、歌舞乃至武术等多元化的华夏人文精髓,其价值作用于校园与青少年,拥有积极且深刻的素质教育意义,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兴趣爱好、民族自信以及艺术鉴赏力;而对戏曲艺术本身而言,通过拉近与校园的距离,也有利于戏曲的传承及艺术创新,推动传统国粹走向国际主流艺术发展领域。
[关键词]传统戏曲;校园;传承;创新;国际
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对外,面对快速舶来的异国表演艺术及新生艺术的巨大冲击;对内,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着受众老化、戏曲人才流逝、日趋小众化的传播以及艺术价值被低估的尴尬境地。2014年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显示,20世纪末中国有394个剧种,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仍在演出,而目前只有不到200种。因此从2008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开始提倡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同时在全国10个省份陆续开展了京剧进课堂试点模式,涵盖中小学一至九年级,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
2016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近年来,传统戏曲与校园教育的合作宽度和广度也逐步加大,前景令人期待。将戏曲艺术与校园相互结合的特色化教育,为过去戏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性解决之道,具有重大意义。而戏曲进校园的形式,也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展开以及人才的挑选上,如何在保留戏曲艺术传统精华的同时,拥有新颖的形势和内涵,让儿童及青少年对国粹产生热爱,形成自发的兴趣,也成为戏曲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戏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与综合能力
欧美教育界人士早已形成共识,即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兴趣爱好,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能帮助学生提高形体、语言、音律和审美等多方面的素养,因此不少国家已经将戏剧列入基础教育,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便可在校园接受戏剧艺术的熏陶。根据美国戏剧教育协会的统计,99%的美国高中管理者认为,学习戏剧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理解能力和自律能力,91%的美国高中校长认为,学习戏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术能力。
而作为艺术内涵高于欧美戏剧的中国传统戏曲,在中国校园的认知与普及则刚刚开始。中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底蕴,而戏曲作为载体之一,极好地吸收了多元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教育和欣赏价值。但是,正因为戏曲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缺乏专业知识的引导,则难免会形成对艺术理解的“壁垒”。加之中国家庭中,父母对戏曲的认知薄弱,因此对孩子进行戏曲教育的任务就落到了学校。
戏曲与校园的结合,近几年在越来越多试点学校展开,形式更是丰富多样,既有专业戏曲老师的知识教授与辅导讲座,也有戏曲校园演出与表演互动,更有学校已经将戏曲学习列入音乐课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安排相应的戏曲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模式,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对戏曲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对音律乐器、人物历史、服饰色彩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全面提升。随着学生参与戏曲表演的逐渐深入,无论对人物的个性理解、舞台的自我表现力、团队之间的协同配合,还是对角色的塑造等均得到了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力以及创造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新形势下寻求新模式。戏曲艺术走向国际化
2004年,致力于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有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孔子学院的不断扩展,不仅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地位,更证明了新模式创造下,文化传播无国界的成功。
孔子学院的成功,为戏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在当今世界文化大融合,以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全球战略大背景下,“校园”的概念应该有所突破与衍生,扩大传播受众,积极寻求跨“界”的创新与合作,让戏曲不仅走进中国校园,更要走进世界校园。
2016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华演出,剧团艺术总监格雷戈里·道兰在采访中提到,“中国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非常丰富的戏剧遗产,但这些在西方世界并不为人所知,就是因为这些作品很少被翻译成英文。”由于中国传统戏曲所表达内涵的丰富性,外延较大,加之不同国家观众也存在着文化认知的巨大差异,因此,中国传统戏曲要真正走向世界,也需要开展更有深度的国际化合作模式。目前已有剧团在海外演出时,尝试“讲座+演出”的形式,让国外观众理解中国戏曲的真正魅力。此外,也有地方戏剧团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引进外国汉学专家加入翻译团队,为戏曲翻译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为了让戏曲走进更多中小学和高校,对戏曲表演形式不断创新,让戏曲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拥有更符合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审美形式,这是当下以及未来传统戏曲面临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不断有专业机构对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尝试,如2015年的“新乐府”便是将昆曲、评弹进行创新,和民族原生态音乐一起,完成了一场戏曲与音乐的跨界。而在2017年春晚戏曲晚会上亮相的戏曲韵律操,也让人耳目一新,引发热议。甚至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动漫等形式创新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段,为传统戏曲带来新的契机。近年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戏曲团体正在尝试新的表演形式,拓宽传统戏曲的价值外延,让更多年轻观众与国粹结缘。
三、多元化培养戏曲人才。全面光大传统艺术生命
据《中国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较为明显的断层问题,主要体现在新编剧作和青年编剧的断层、艺术水准和青年演员的断层、青年观众的断层三个方面。面对断层问题,让传统戏曲与校园紧密结合,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让传统艺术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
传统戏曲进校园更多在于培养孩子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赏析能力,这将有利于逐步培养年轻化的戏曲观众群。然而就戏曲本身的发展而言,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从表演、音乐、编剧以及翻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戏曲的发展趋势。由于戏曲是一门多元化艺术,可以与传统科目,例如语文、美术、历史进行跨学科合作,这将成为一种新的人才教学趋势。因此在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局限于曲艺的互动,尤其在各大高校间,组织戏曲表演以外的多样化活动。有计划推动戏曲教育,与科目之间形成有效互动。
中国传统戏曲在海外传播已久,然而对绝大多数外籍友人来说,对中国戏曲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武戏、猴戏等动作型戏曲表演上,但撑起中国戏曲半边天、底蕴深厚的“文戏”则多年来遭遇“出国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戏曲文化国际交流的开展,对戏曲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逐步引起戏曲界的重视。由于中国戏曲的台词都极富文采,如果进行简单直译,就很难传递出优美文字的神韵,无疑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因此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戏曲艺术走向世界以及地位的不断提升,传统戏曲可以与各类高校开展戏曲翻译的定向人才培养,或者与教育机构开展各种戏曲翻译课的合作,培养我国戏曲翻译人才,为戏曲走向世界提供帮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