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婧琦
[摘要]作为2015年中国电视的现象级事件之一,电视剧《琅琊榜》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也在业界收获了颇多赞誉。在电视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这部电视剧是如何在残酷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呢?本文将从中国古典意境之美、浪漫主义的故事架构、情感演绎,以及由悲剧本身延展出的崇高感和生命感出发,探讨电视剧《琅琊榜》如何以其精良的制作和不凡的气度实现自身的审美化生存。
[关键词]《琅琊榜》;审美化生存;意境;浪漫主义;悲剧;崇高
在文化与感官、消费空前结为一体的今天,人类的精神出路将更加倚重于“审美”,如果不能在这最深重的矛盾中突围,作为整体的人的前景将是暗淡无光的。作为2015年度中国电视市场中的一匹“黑马”,54集古装传奇剧《琅琊榜》可谓是近年来国内电视剧审美化生存的典范。本文将从意境美的电视化呈现、浪漫主义的艺术观照,以及由悲剧本身延展出的崇高感和生命感出发,探讨电视剧《琅琊榜》如何以其精良的制作和不凡的气度实现自身的审美化生存。
一、传统意境美的电视化呈现
意境是我国传统审美艺术的最高层面,代表着我国具有独特东方文化气质的审美价值观。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还是烟波浩渺一扁舟的《寒江独钓图》,或者是“余音绕梁橇、三日不绝”的唱词古曲,都讲究“物与神游”“得意忘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氛围,追求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美学效果。
在电视剧艺术中,意境主要指的是整部作品通过电视手段营造出的一个有机统一的独特艺术境界。它是创作主体们通过电视艺术手段(主要是试听造型、节奏语言)以及全剧事件、人物言行、人物性格等表现出的精神主旨和艺术氛围。《琅琊榜》的出现,不仅让大众眼前一亮,而且也警醒着电视剧制作人员注重意境创造的必要性。
(一)庄重审慎的视听造型
1.引人遐想的意蕴留白。“留白”一词源于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通过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使整幅作品的画面和章法更为精美协调,同时给观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人们熟知的《秋江鱼隐图》《溪山清远图》等都是成功运用留白、创造边角山水的典范。在《琅琊榜》中,这样的留白也是屡见不鲜。
《琅琊榜》开篇不久,江左盟盟主梅长苏就以极为神秘的姿态出场。破晓的江面薄雾蒸腾,水波不惊,然而这样平静的画面却被庆国公府追拿家奴的叫嚣声打破,一场厮杀即将上演。就在此时,朦胧的江对岸传来了一阵飘渺悠远的笛声,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在若隐若现的山水之中,梅长苏翩然现身(如图1)。此情此景,像极了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舟一人,山川寂寥,除了清冷的色调外别无他物。
这悠远的意境让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水域的烟波浩渺、寒气逼人。此时此刻,除了轻舟漾过水面的波澜声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庆国公府主将季赢则拱手作揖——这不仅暗示着轻舟上的人非等闲之辈,也为接下来的紧张剧情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此处留白的营造,塑造了江左山水的空疏寂静,也让观众对迷一般的梅长苏产生了好奇。
像这样的留白在《琅琊榜》中还有很多,这些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整部剧增添了幻美意境。
2.精致细腻的画面构图。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中庸之道、和谐之善、对称之美。《琅琊榜》一经播出,就被网友称为“处女座良心剧”,因为该剧的画面布局有着“强迫症”一般的精致细腻。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对称之外,编导们还精心运用了其他布局方式,加强画面的意境美与仪式感。微博用户“我们当猫吧”曾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实力分析<琅琊榜>到底为什么这么“好看”?》的文章,从画面构图的角度,举例指出该剧运用了“三分法則”“对角线构图”“黄金三角形”“黄金螺旋”等方法,而这些法则的精准运用也使得画面背后的情感更有张力、意境更加深远。
在构图中,中央部位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我们常说,一幅画必须平衡,焦点必须集中,中央部位具有稳定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严的气氛,并且,在中央部分的主体应具有支配感和权威性。
梁帝寿辰当天,笠阳公主孤身一人手持谢玉手书在承乾殿向其请命(如图2),随着附议人数的逐渐增加,画面最终形成以靖王为首的“V”形人物排列(如图3)。整个场景以靖王为中心,笠阳、霓凰等人则以“v”字形分别在左右对称排开。如此布局给人以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靖王坚决平反赤焰军冤案的决心,意味着他在这场请命中起着最主要的领袖作用,是所有希望冤案昭雪的人们的精神支撑。同时,庄重的对称构图加上靖王近景,以及众人中景的景别取舍,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股夺人的气势,这也就暗示了众人冒死与梁王展开了激烈的心理战。
3.庄重得体的服装礼仪。作为古装剧的重要成分之一,服装礼仪对观众起着重要的“情景引入”作用,在意境的传达中扮演着“传形”的重要角色。作为一部制作精良的古装传奇剧,《琅琊榜》并没有因原小说架空历史而对剧中的人物设计随意而为,相反,编创人员为电视剧拟定了明确的朝代背景。在着装方面,剧组没有完全还原古代人物服饰,但在礼仪、言行等方面都大量参考了古代的规范,从衣服前襟的右衽,到系在身上的玉佩,以及不同身份人物服装的材质、花纹与颜色,屋内烛光光源的设计,等等,剧组都进行了得体设计。也正因如此,整部《琅琊榜》成功再现了中国传统服装古典雅致的风格。
(二)张弛有度的节奏语言
电视剧的节奏是创作者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视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在句子或段落里形成动与静、动与动、静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强与弱的对应,并通过观众的生理感知进而作用于观众审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节奏是整个电视剧叙事的“呼吸”,因此,节奏语言的设计,对于电视剧塑造特定的氛围和精神主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主创人员的艺术化与审美化处理,《琅琊榜》的节奏感主要源自蒙太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互相对应。当然,如果要将若干个蒙太奇段落的节奏有机结合在一起,就要对剧中人物的内心节奏进行较为准确把握。endprint
全剧高潮当属梁王寿辰当日的群臣请命。当天早晨,靖王携新婚妻子前往梁帝宫中请安,梁帝心情大好,别有兴致地和靖王一起用膳下棋。一家人喜乐祥和聚在一起,宫廷之中的天伦之乐莫过于此。在接下来的庆典上,歌舞升平,群臣朝拜。然而,笠阳公主的请命如约而至,整个气氛随着皇帝的不悦一下子降到冰点。随着蒙挚、霓凰等重量级人物加入请命的行列,群臣情绪激昂、纷纷附议,全场情绪冲向高潮;梁帝则从刚开始的兴致勃勃转向一头雾水,紧接着,伴随着赤焰军冤案真相逐渐揭开而恼羞成怒——直到靖王挺身而出、梅长苏真实身份的揭开,梁帝才最终明白自己走入了一个精心设计好的局。“儿臣一向以皇长兄为楷模,但是儿臣,却绝不会是第二个皇长兄。”举起的长剑落地,梁帝的白发凌乱不已,此时此刻,其心理防线已经全面崩溃。盛怒之后,失魂落魄的他一遍又一遍长笑不已,嘴里喊着“乱臣贼子”,步履蹒跚地走向大殿门口,等待他的是早晨和儿子没有下完的那局残棋。
在这里,创作人员通过对节奏张弛有度的处理,将电视剧的终极矛盾推向了顶峰,也浓墨重彩地亮出了全剧的精神主旨;梁帝对权力的迷失、靖王对彻查赤焰军冤案的孤愤与执念,以及朝堂上下纯良官员隐忍多年终得附议的夙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节奏本身的起伏也使整部《琅琊榜》的意境传达成为一个有序统一的整体,电视剧的“以形写神”才有了一个更为多样融合的形式基础。
二、浪漫主义的故事架构与情感演绎
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是电视剧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使电视剧作品具有了耀眼的情感光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超高的精神旨归。作为一部古装传奇剧,《琅琊榜》散发出的浪漫主义气息在主旨的表达与升华中起到了不可撼动的作用。
(一)沉冤昭雪的主观性强调
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主体,即艺术创造中主观性的强调。在传统的宫斗剧或者权斗剧中,权力的争夺是整部剧的核心或者是主题,然而在《琅琊榜》中,梅长苏辅佐靖王并使之最终操控整个政局,仅仅是作为平反赤焰军冤案的手段,这就使得整部剧具有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为了赤焰军,活下去。”在电视剧的开端,梅长苏从赤焰军惨遭屠戮的恶梦中惊醒。作为赤焰军副帅、梅岭一役的幸存者之一,13年来,他以赢弱之躯隐姓埋名、卧薪尝胆,每往前走一步,都是为了冤屈得以昭雪、忠魂得以长眠。在太子誉王争权夺势气焰正盛之时,他让蔺晨所在的琅琊阁放出“麒麟才子,得之得天下”的预言,并在名义上顺理成章被逼入京。实际上,他是主动出击、展开运筹多年的复仇与平冤大计。
剧中第二位重要人物——靖王,他在梅长苏的帮助下,从一个置身权斗之外的“流放皇子”最终成长为皇室继承人,但他上位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夺权。满怀着对赤焰军冤魂的孤愤、对挚友林殊惨死的悲痛,靖王对这段往事耿耿于怀,然而面对梁帝,他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梅长苏的出现和最终身份的揭晓,他的内心再次燃起了重审赤焰军旧案的烈火,对梅岭忠魂的清白也更加坚信不疑,而实现夙愿的唯一途径,就是成为太子,掌控朝局。这样一来,对于主观情感极其强烈的《琅琊榜》,其故事架构就不再是简简单单争宠或是夺位,而是为了人世间真相的揭开、正义的长存而进行的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平冤与复仇。
在阵营设置上,梅长苏与靖王的政治联盟与太子、誉王的智囊团人物设定并不均衡,在一年多时间内,梅长苏在两宫对峙中长驱直入、剪羽除翼,靖王则暗渡陈仓、蚕食两党,成为储君,他们的成功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却也是有惊无险。这样的设置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很多网友也指出,《琅琊榜》的权力斗争情节和《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甄嬛传》相比并不在一个级别。但是,过于渲染权斗,势必反客为主,弱化全剧的精神旨归,浪漫主义下的美好愿景也會沦落为利己主义的附庸。
(二)不可名状的激情与隐忍
《琅琊榜》的整体风格委婉而不失大气,含蓄而不失坚决,这不仅得益于全剧浪漫主义的精神旨归,也归功于对人物情感演绎的浪漫主义手法。
全剧最主要的情感线是梅长苏和靖王如骨肉般的兄弟之情。面对忠良耿直的靖王,梅长苏选择了承担:“他天性不善权谋,又厌倦权位之争,夺嫡是何等凶险之事,以他这样的性格,怎么敌得过心狠手辣、实力雄厚的太子和誉王呢……这些痛苦和罪孽,靖王承受不了,就让我来背负,那些阴暗、沾满鲜血的事,就让我来做。”而当靖王被夏江的诡计蒙蔽,几近与梅长苏断绝往来之时,他的悲愤与痛楚也如决堤般倾泻而出:“萧景琰,你有情有义,可你为什么就没脑子,13年前梅岭的火烧得还不旺吗?祁王府的血流得还不够多吗?你到底还想把多少人命搭进去!”
面对靖王决绝的背影,梅长苏依然不能够、也不可以真正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初衷,也许只有在神志不清的情形下,他才能喊出“景琰,别怕”的呓语——这是他时时刻刻挂在心头的惦念,但是面对翻案与夺嫡的重重危局,他只能将这种热烈而沉重的情感默默埋葬。
在梅长苏的内心,经历百转千回、九死一生之后的静水流深和为了揭开真相、安抚忠魂的澄澈情怀,糅合成一种不可名状的隐忍与激情。澄静的隐忍,不仅仅是为了来日的厚积薄发,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最在意的人;烈焰般的激情,来源于对朝堂清明、百姓安居的崇高愿景,也源于对邪不胜正、沉冤昭雪的坚信不疑。当然,选择隐忍的不仅仅是梅长苏一人,霓凰郡主对爱情的克制、靖王母亲静妃以静制动的慧敏,以及所有为了重审旧案的人们的沉默,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同一个信仰。在梁帝寿辰的庆典上,这些积蓄已久的隐忍在笠阳长公主的请命之下集体爆发,整部电视剧蓄势已久的情感也在这里被挥洒得淋漓尽致。这种“含蓄而壮美”的浪漫主义情愫,使得一部《琅琊榜》沉郁顿挫、荡气回肠。
三、悲剧命运下的崇高感与生命力
《琅琊榜》散发出的气息之所以非同凡响,除了声画形式的精益求精、故事内容与情感演绎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主人公的命运而贯穿整部电视剧的悲剧色彩。悲剧可以把我们从现实世界带到深刻激情的理想世界,消除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带给我们的厌倦无聊;也正是这种悲剧色彩进发出的崇高感与生命力,将《琅琊榜》的美推向一个极致。endprint
(一)坚不可摧的崇高灵魂
在《琅琊榜》的最后,冤案得以平反,忠魂得以长眠,始作俑者也得到了制裁,但是,梅长苏选择了一种回归式的死亡。这种终极意义的悲剧命运,将肉体的毁灭引向精神的再生,也给全剧赋予了更加崇高的审美意义。这种崇高感不仅仅源自梅长苏特定而纯粹的社会地位,也取决于他坚定不移的信仰与价值追求。
“希腊古典悲剧都是围绕着英雄和国王的命运来写的,这些人都是声名赫赫、受人崇敬的像神一样的人物。仿照古典作品来写的法国悲剧,在人物的选择上甚至更严格。就连浪漫型的悲剧也没有任何例外。”在《琅琊榜》中,对于主人公梅长苏的设置同样遵循这一惯例。不论是昔日的朝堂还是如今的江湖,他的社会地位都是特定而纯粹的。梅岭一战之前,他原本是赤焰军副帅林殊,青年才俊的他在朝堂上地位显赫、前途无量;13年后,他成功化身为江左盟盟主,此时的他在江湖上声名远扬、五湖景仰。这种双重身份的设计也为他在平冤过程中做事与用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命运的车轮辘辘驶近,没有一个人可以重新扭转时间的因果——死里逃生的他多年来受火寒奇毒的煎熬,生命危在旦夕,这种死亡带来的无形羁绊也暗示着梅长苏不可逃脱的命数。特殊的身份、不凡的使命以及致命的病痛,使得他所承担的一切都让观众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敬畏感。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所有在崇高感中,这样一种敬畏和惊奇的感觉的根源是崇高事物展示的巨大力量,而在悲剧感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运。”
“当然,纯粹的地位虽然重要,却不足以产生悲剧效果。悲剧主角还往往是一个非凡的人物,无论善恶都超过一般水平,他的激情和意志都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在《琅琊榜》中,一切权术与谋略,不是为了林门荣宠,也不是为了靖王上位,梅长苏的活,是为了还世间清白、祭七万忠魂的活。而在这条洗雪冤屈的道路上,他和所有希望重审旧案的人都面临着重重危局——从太子、誉王日渐激烈的权斗,到谢玉、夏江老谋深算的阴险,以及他们最终不得不面对的梁帝,没有坚定的决心,根本无法走到最后。正如《琅琊榜》原著中梅长苏的自白:“虽然我也会难过,但当一个人的痛苦曾经超越过极限的时候,这种程度的难过就是可以忍耐的了。”面对康德所说的对崇高事物的观照中那种“暂时阻碍的感觉”,若没有梅长苏本人13年来的苦心经营、运筹帷幄,面对痛苦展现出的强大隐忍与坚守,以及内心对于真相和正义契而不舍的追求,揭开冤案真相的夙愿恐怕将是一场空。
(二)向死而生的生命感
叔本华曾经说过,悲剧能够把人类的情感“推向振奋的高处”,因为悲剧在哀悼肉体失败的同时,庆祝精神的胜利。对于梅长苏,他面对的不仅是洗雪冤屈的艰难险阻,还有多年病痛带给他的生命威胁——这是导致他本人悲剧宿命的根源所在,也是全剧爆发出强烈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尼柯尔教授曾说过:“悲剧认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没有对苦痛与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最终的悲剧情怀。赤焰军一案重审之后,梅长苏原本打算与蔺晨归隐江湖、医治顽疾。然而,梁帝晚年的昏庸治理,南朝境内纷乱四起,已代北魏而立的东魏趁机兴兵南下,朝中一时无人能够领兵。此时此刻的梅长苏,火寒毒对他的侵害已然深入骨髓,但他毅然披甲出征,势必做回当年的赤焰军副帅林殊。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放弃,而是选择。“我当了整整13年的梅长苏,却能在最后选择林殊的结局,这对我而言难道不是幸事么?”从那时开始,死亡再也不能对梅长苏构成威胁,悲剧的宿命再也不能阻挡他重新做回自我的决心。
三个月之后,大梁得以和平安定,正义也得到了伸张,作为正义的象征,梅长苏却在沙场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悲剧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底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梅长苏离开了,他向死而生的风骨与胸襟,却铭刻在了剧中剧外所有人的心里,这也正是《琅琊榜》最终能够从2015年度国内电视剧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四、结语
中国电视剧的审美化生存,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价值取向。《琅琊榜》的成功,不仅在于通过电视化的手段精益求精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还在于使用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抒情方式,使全剧绽放出耀眼的情感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之美。最令人荡气回肠的美在于剧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念。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于外,人们在物质上面临着空前的对立与矛盾;于内,重重压力也让人们开始迷茫、焦虑和不安。《琅琊榜》传递出的朝堂清明、百姓安居、邪不胜正、沉冤昭雪的价值观念,使现实中处于壓力与困境中的人们时刻观照自己,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升华,这也正是电视剧本身的审美化生存体现的价值与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