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穗丰
[摘要]“新人声音乐”是音色音乐探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质是把人声当作纯粹的音色来运用。“新人声音乐”在创作中,人声的运用可以归纳为运用人的嗓音发出自然声音、运用新的发声方式、通过文字的分解获得新的音色。
[关键词]新人声音乐;特征;简析
一、新人声音乐及其代表作曲家
音色的概念在西方音乐的发端就已经存在,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第一个使音色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他使用诸如弦乐的分奏、管乐的低音区、加弱音器的乐器和各种打击乐等,创造了一种朦胧的、模糊的,有时闪闪发光的音乐形象。但是,德彪西基本上还是使用传统的乐器和演奏技法。”1945年以后的新音色音乐突破了以往音色概念的内涵,表现为使用新的乐器和发挥传统乐器新的表现力,具体体现在电子音乐、“音块”的使用、乐器的新演奏法和人声的新运用等方面。可以说,通过新的演唱技巧和演奏法來获得新的音色,是音色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由于人声的音色在表现力上有巨大潜力,人声新音色也就成了作曲家探索的领域。“人声用法的彻底改变主要是在1958-1960年之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使得人声成为一种声音素材和沟通手段。”
以意大利的贝里奥为代表的作曲家,对人声的独特处理上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创作的作品被称为“新人声音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歌唱的概念得到扩展,人声在音乐作品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作为一个声部与其他乐器处于同等地位。总之,“新人声音乐”的特征可以归纳为重视音调,不求词意;人声作为纯粹音色来运用;人声与乐器音色相结合。
贝里奥的“新人声音乐”代表作品有《面容》(1961)、《循环》(1961)、《环绕》(1961)、《模进Ⅲ》(1966)、《辛弗尼亚》(1968)等。其他“新人声音乐”方面的作品还有凯奇的《阿利亚》(1958)、利盖蒂的《探险》(1962)、亨策的《关于猪的实验》(1969)、克拉姆的《孩子们的原始呼声》(1970)、斯托克豪森的《生命的呼吸》(1977)等。
二、新人声音乐的创作特征
作为“音色音乐”的体现,众多作曲家在“新人声音乐”的创作中,都在寻求人声的新用法。这些用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人的嗓音发出的自然声音,重视日常生活细节。在这一类的作品中作曲家将说话声、喊叫声、呼吸声、哭笑声等,融入到作品中,这些声音成为作品的构成要素。比如贝里奥《辛弗尼亚》中的说话声的运用、贝里奥《模进Ⅲ》中的笑声的运用、奥哈纳《喊叫》中的喊叫声的运用、斯托克豪森《生命的呼吸》中的呼吸声的运用等。
第二,要求演唱者运用新的发声方式。“这种新的发声方法要求对演唱者进行新的训练,同时也没有忽略对演唱技巧的要求,这种演唱法打乱了社会习俗和传统审美,它使人们更加关注乐曲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第三,通过文字的分解获得新的音色。作曲家通常借用一些诗歌中的词句,通过拆解文字来获得没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产生出独特的音色,以此作为音色素材。如贝里奥1961年为人声、竖琴和打击乐而作的《环绕》,采用了美国诗人肯明斯的诗歌,他把单词中的母音和辅音都断开,从而使得人声与乐器声、说与唱、语言的音调等,都交融环绕在一起。
以上只是对新音色音乐运用人声手法的简单归纳,实际上,作曲家在寻求声音素材时都体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还有很多运用人声的新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使人声成为一种新的音色素材。
三、由新人声音乐引发的思考
传统的人声用法体现在声乐作品中,在这里,人声是一种有着高度技巧和经过科学加工而成的一种声音,比如现在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演唱的内容是一段配了曲谱的文字。而在新人声音乐作品中,首先打破了对声乐作品的定义,然后不断寻求新的发声方法,因此,新人声音乐作品中很少有纯声乐作品,人声大多作为一种声音素材和乐器一起演奏,其发声就不用依赖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新人声音乐的这些创作特征,反映出作曲家们在寻求新音色中的观念和方法,也折射出整个先锋派音乐家们的理念。首先表现为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音色代替了旋律。其次,对乐音的定义和组织声音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任何声音都可以参与音乐创作。
四、结语
虽然新人声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光怪陆离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作曲家的探索并不是毫无章法,比如新人声音乐同样要求对发声方法的训练。在今天看来,这些都与主流音乐观念格格不入,甚至不能被接受,但它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声乐作品的界限和我们对声乐的认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