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直擊:全球經驗,中國打造一流灣區

2018-01-17 19:34卜樂
澳门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區域銀行大灣區

卜樂

概念升級,城市分工

粵港澳大灣區所涉及的城市群,其實從上個世紀開始就有了一個系統的規劃概念,90年代初,我國提出“珠三角”的概念,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到90年代中期連接港澳的“大珠三角”,2003年提出“泛珠三角”,2015年則升級為“環珠三角”囊括粵西、粵東、珠三角的16座城市,直至2017年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17》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不少人好奇為何需要概念升級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設想,這其實是國家提升對外開放的新門戶,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成為國家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也是國家整體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推動中國製造2015,成為培育國家整體轉型新動力的範本;再者,亦是國家區域發展的新佈局,與多個戰略並駕齊驅,包含“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

在全球格局上,這是繼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之後的第四大灣區,相對於紐約灣區——“金融灣區”,舊金山灣區——“科技灣區”,東京灣區——“產業灣區”的功能定位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定位是如何引人聯想。自然也會將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灣區進行對比一番,從多方數據研究表明,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規模上處於中等水平,金融產業持續發展,港口機場世界一流,產品結構有待優化,城市間的分工競爭激烈,而關係運輸基建的城市交通有待提升,作為發展持續支撐的教育科技則轉化率仍較低。所以在短時間,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穩定的發展群,超越國際上三個灣區,還存在很大的困難,在科技、交通、產品與城市定位上仍需要繼續穩步推動。而在與國內城市群的對比上,則優勢明顯,人均GDP高於平均水平,生態環境宜居宜遊,創新氛圍濃厚,更宜創宜業,所以其對內的吸引力也會持續增加。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區域內城市經濟的改革發展,其發展方向更是著眼於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未來有望在基建互通、共創科創平台、推動“一帶一路”、培育共享產業價值鏈、共建金融核心圈、打造優質生活圈這六大方向邁向。

而在這個超級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的定位是相對明確了,也進一步規避了彼此間的惡性競爭。例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及物流中心,而深圳是國際創新服務中心,廣州力圖打造成三個國際戰略樞紐,東莞與佛山分別佔據國際產業製造服務中心與國際產業製造中心的地位,澳門規劃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珠海則定義為拓展橋頭堡與創新高地,彼此城市的發展職能與現代產業分工清晰,能夠做出有效的區格。比如,香港強調其發展職能聚焦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亞洲國際都會等層面;而澳門則是將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為職能;省會廣州則是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打造國際航運、航空和科技創新樞紐;毗鄰香港的深圳則是發展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與香港共建全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與國際文化創意中心的城市職能。各城市都能在彼此城市定位與發展職能、產業分工的區隔之下,進行有效的整合、融合、強化城市間的合作,確保生產要素的更快速更高效的流通,從而有力地推動灣區建設進度與邁向國際化的進程。

產業利好,改革創新

灣區的推動自然會對現有區域內的產業發生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房地產、銀行業、製造業、基礎建設這四大產業。以近年來最為熱門,也影響千家萬戶的房地產行業來說,灣區概念的提出,使得該區域整體地產價值全方位提升,從國際經驗上來看,一個城市群的發展,勢必帶來土地增值,而從國內經驗來看,一旦國家、政府提出規劃並且實施,該區塊的房價受到政策利好的推動自然出現上升態勢,近年來國內不少區域規劃出爐以後,相關區域的城市商品房成交價格都會有明顯的上升,在數據支持下可以看出其持續上漲的趨勢,因而也充分帶動了一股房市投資的熱潮,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九城有八座是明顯推出了限購、限貸政策,使得房市在2017下半年能夠盡快“退熱”。當然因為多核發展,未來在有序引導下,區域內房市也會出現更加均衡的狀況,伴隨著基礎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的便利,未來灣區內各城市的人口密度與遷移人口都會發生變化,當然部分核心城市因為人才聚集,則會出現溢價更高的情況,香港在近些年的淨遷移人口不斷上升就是一個顯著的例證。

而在金融發展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的銀行業也將可能帶來持續的增長與優化。在戰略機遇上,隨著港澳銀行以多種方式進軍內地市場,未來勢必可以將港澳銀行的優勢與經驗進行推廣與運用。例如,廣泛的海外網絡、獨特的行業專攻、全面金融服務經驗、金融科技的運用經驗等。尤其是與自貿區的合作,批准港澳銀行準入,引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都是很明顯的合作創新之舉,2017年1月18日,澳門本土銀行大西洋銀行成功進駐橫琴,成為了第一家受惠於《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其框架下的《粵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議》而進駐中國境內的銀行。2017年隨著債券通等的實施,使得銀行間債券市場得到雙向開放,2017年7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 聯合公告》的出爐宣告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正式上線。隔天的7月3日,“北向通”正式上線,首日成交達70億元,而通過對境外投資者持倉總規模的數據分析發現,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空間仍然較大,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之一的銀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港澳銀行進軍內地市場的潛力依舊巨大。在關係銀行業發展的外匯、結算業務上,政策面也持續進行金融改革創新,從2015年1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意廣東自貿區實施外債資金意願結匯政策到2016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廣東自貿區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再到2016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宣佈廣東在全國率先實現“粵港電子支票聯合結算業務”等政策利好可以看出,關於灣區內的金融改革一直在有序推進,進一步鬆綁,開放市場。

大灣區在基礎建設上的利好措施更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推動的“一小時生活圈”藉助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三大工程進一步打通,未來加快推動港澳與珠三角城市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獨特基因,挑戰亦存

不可諱言,灣區在對產業、城市、行業帶來利好機遇的同時也因為其獨有的中國特性,將帶來潛在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上三大灣區的特殊之處在於,這其中暗含“一國”、“兩制”、“獨立關稅區”、“CEPA框架”等多個因素,未來對國家安全、金融發展、相關產業都會帶來風險與衝擊,以《負面清單》的實施來看,其法律定位存在模糊空間,法律執行效力可能受到影響,各部門在部門協調與利益分配上也會產生衝突,政策能否快速配套以及合理的風險管理是否到位都是一個潛在的問題。當然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後續的環保問題、產業發展、群體之間的公平問題都會被一一檢視,如果政策上無法持續配合,則就會出現不少矛盾,阻礙現有發展,影響大灣區整體的發展,這些都不得不被政府重視,對相關行業比如金融、專業服務、教育、醫療、養老進行專項研究,對於粵港澳共建大灣區的思維要持續深化,凸顯“世界級都市圈”、“產業圈”、“優質生活圈”的功能,除此之外,在社會管理創新上也要不斷突破,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經濟、產業的實際發展需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區域銀行大灣區
倒霉的强尼
你「誘」我「過橋」我不許你「過河拆橋」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THE UNFORBIDDEN
128家由银行存管资金的互联网平台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