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進2018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全線竣工與準備開通工作的有序展開,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構建進一步成為現實,因為這座大橋的建成將會大幅度地縮減穿越三地的交通時間,形成便利的交通生活圈。而這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基建工程的重點之一,未來為灣區打造超級交通樞紐帶來極大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從2017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到如今各項建設與政策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們身處的這個灣區究竟為何,又能帶來怎樣的改變,對區域,對國家乃至世界而言,它又意味著什麼?
2018年開年第一刊,我們邀請兩岸四地、新加坡等專家學者、商業領袖共同“前進大灣區”,揭開“灣區時代”的神秘面紗。
在第一板塊“隔海觀察”中,臺北市商業會王應傑理事長以多年來奔走兩岸四地,開拓商業版圖的經驗,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整合的優勢與經濟實力,再結合目前台灣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台灣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危機,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呼籲強化兩岸經濟合作,以台商為領頭加快融入“一帶一路”與大灣區發展,尋求台灣與大陸經濟的共生共榮。
進入第二板塊“政策透析”,在新加坡生活多年的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楊沐院長,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軌跡觀察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的特殊信號,展現中國更有自信邁向國際與超越國際一流地區的雄心,當然也在這個過程中期待大灣區各城市能在彼此間的合作、談判的基礎上以共識為基礎,攜手推進,才有可能規避失敗的高風險,打造國際一流生活圈、城市群。
走進第三板塊“港府有聲”,香港著名經濟學者、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雷鼎鳴教授從資源配置與流通的角度解讀大灣區可能帶來的積極改變,同時也以香港社會中的擔憂為引,提出主動面對、積極融入的建議,尤其是對香港年輕一代更是充滿了提升競爭力的期待,希望他們以親身體會,感受中國內地的科技創新、社會發展,以此帶動自己的人生事業規劃。
在第四版塊“邁進珠海”中,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珠港澳經濟研究院劉松柏院長強調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而位於經濟特區的珠海也將在這一波改革中成為橋頭堡與交通樞紐城市,能夠進一步吸引人才,推動區域發展,當然對於房價、物價等的社會擔憂,劉教授也提出要從更宏觀、長遠的角度來平衡利弊,彌補不足。
進入第五板塊“立足澳門”,澳門城市大學助理校長葉桂平教授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帶著鮮明的中國特色,而在集群效應疊加的基礎上,區域內各城市能夠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當然對於澳門而言,更是一個深化“一中心,一平台”的關鍵機遇期,需要積極投入,主動改變。
進入最後的第六版塊“灣區直擊”中,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張光南教授在總結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功能、定位、發展差異的基礎上,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於城市、產業、行業的具體影響,在一系列機遇中看到法律、制度、政策面的潛在問題,呼籲整體社會都要繼續深化研究與積極探索,從而推動世界一流灣區的建成。
無論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崔世安多次積極表態澳門主動融入大灣區發展與建設,2018年,毫無疑問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我們將共同走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