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利
古城墙成“攀岩墙”,损害文物尊严
近日,有多名网友反映,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古城墙修葺后成为人们攀爬、玩耍、拍照的“攀岩墙”。对此,当地文物保管所回应称,已对攀爬者进行劝阻,并将采取更完善的保护措施。
古城墙变成“攀岩墙”损害文物。一些市民不懂、不遵守《文物保护法》,根在文物管理部门身上。一方面,在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上明显缺位,导致目前这部法律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另一方面,只注重了对文物的开发利用,却忽略了对文物的监管与保护。比如,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市民攀爬古城墙,等于公开破坏文物,相关工作人员仅限于劝阻,显然于事无补。因此,对于攀爬古城墙等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既要严格执法,更要深入普法,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同时,文物部门应摒弃功利思维,加大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法》的执行力。
有一种用心良苦叫“砸学生手机”
近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那里没收来的手机有的被扔进水桶,有的被锤子砸烂。学校工作人员称,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出于用心良苦的“都是为学生好”,就将没收的手机用水泡、用锤砸,这是把行为粗暴与严格管理混为一谈。几十部手机价值不少,如此公然销毁,即便不议是否存在“恶意损坏他人财物”的违法嫌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警醒:倘若教师这么简单、偏激地处理问题,怎能奢望教出的学生会理智而宽容?
生活应该张弛有度,对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同样应该堵疏结合。一种比较中肯的方法是,教学区禁止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以保证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被手机左右;而宿舍等非教学区,则属于学生个人的空间,学校不该管得太多、太泛。再进一步说,就算学生违规使用了手机,也不见得非要采取“水泡”、“锤砸”等过激之策。针对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有限,使用智能手机影响学习和睡眠、长期低头导致颈椎受损等问题,需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
“吃苦课”距离科学的“吃苦教育”还有多远
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洗澡只能用冷水……最近,武汉某中学高二年级的1200多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据了解,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经坚持了28年。虽然每年的体验内容略有不同,但都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吃苦课”。相关负责人表示:“‘吃苦课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关心他人、提高自理能力。”
“吃苦教育”的根本逻辑是,创造特定的情境,设计特定的训练项目,针对性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环境适应力、耐挫抗压能力等。所以说,“吃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可以被分解和标准化的“教育科学”。这意味着,其理当风险可预期、过程可把控并且效果可验证。然而以此量之,现如今我们所进行的许多“吃苦教育”還是显得有些粗糙了,可能学生们吃了“苦”却毫无收获。
学校传统、校园文化是一回事,科学有效的“吃苦教育”则是另一回事。“吃苦课”除了那仪式化的抽象意义之外,或许还需要更多些严谨的逻辑论证以及方法的再设计。也只有这样,“吃苦”才能真正助力学生们的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