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城市的旁观者

2018-01-17 19:36韩松
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1期
关键词:里斯本柏林香港

韩松

2013年,手机逐渐替代单反,成为我旅行拍摄的主要器材。大多数时候,我会将相机锁在旅馆,背上挎包,带上手机和充电器,开始一天的拍摄。旅行时,很多人会刻意“逃离”城市,或是精心挑选具有特殊风情的景观城市,而我喜欢的却是一个城市的日常——同时存在光鲜与肮脏的空间,在开阔与逼仄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我在世界各地走街串巷,观察一个城市在建筑学意义上的存在,也探索图像表现的各种可能性。对我来说,手机最重要的功能,是让我彻底释放自己的观察力。

中国香港

拥挤,是很多人对香港的一个突出印象。其实,从卫星地图上看,除了维多利亚港两岸和少许新市镇,香港的其余部分是大片保存完好的绿地和植被,建筑都小心地排列在山谷和海滨。宁可填海,也不伐木,这是香港的建设逻辑。在人口密集的九龙半岛,比如旺角,可以看到典型的香港街景:狭窄的道路,袖珍的地铁口,中间几乎不留缝隙的老旧高楼……空间被利用到极致,几乎所有东西都尽可能地缩小尺度,密实得甚至让人有点恐惧。但只要离开九龙,向东到西贡,向西到青衣、荃湾,相距不过几公里,便能发现一种“香港式松散”——散布的渔村,精心维护的山间小径,完好的植被……有时候路边看不到任何建筑,而根据路牌显示,这里离中环只有1.5公里。

这就是香港,从城市到山野,从嘈杂到安静,并没有明显的过渡,它们本就是一体的。而我既欣赏这种对于自然小心翼翼的开发方式,同时也很喜欢香港招牌式的拥挤,密集的楼宇在拥挤中生出一种气场,也创造出很多探索的可能性——很多地方适合步行,街巷间常能发现隐藏的有趣空间,乘地铁能方便地去往城中任何一个地方,每个地铁站周围都浓缩着几乎所有的生活要素……建筑的聚集,人群的碰撞,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活力,即使外来者也能发现和分享,对旅行者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礼物。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本是传统国画创作的精髓,却在香港这座现代大都市展现无遗。我在香港拍摄时,最为着迷的就是它独有的空间张力。

土耳其马尔丁

土耳其东南部有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城马尔丁(Mardin),整个老城修建在面朝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山坡上,房屋层层叠叠,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顶,有着绝佳的空间感,似乎在每个高度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每个转角都能遇到新鲜的事物。

马尔丁老城的建筑低矮而密集,街巷的尺度很小,有一种特殊的街道称为“阿巴拉”,本意是“被围起来的地方”。在迷宫般的深棕色街巷中,会看到清真寺的尖塔脱颖而出。无论行走还是拍摄,置身于“阿巴拉”,那种被相对封闭的空间包围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迷人的安全感和好奇感。这些长长的带坡度的小巷中建有许多石砌的拱券,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就像走在幽暗的走廊中一样。

马尔丁的房屋上依旧保留着古老的雕刻,因为地处火山地带,很多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火山石灰石。此外这些房屋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建造很高的围墙,把房屋和街道分开,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生活空间。在恶劣的环境下,这种建筑结构也可作为一种防护措施。

“阿巴拉”曲曲折折,上上下下,拱连着拱,弯连着弯,造成了多变的空间,也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息,姑娘小伙喜欢在这些幽闭的空间里谈情说爱;孩子们把它当作游乐场;大爷们骑着毛驴经过,毛驴脖子上的铃铛留下清脆的响声;循着喧嚣声可以发现一个隐藏其中的售卖日用品的巴扎,从香料到铁器,从食物到衣衫,应有尽有,修马鞍的手工店铺至今还门庭若市……这些既家常又独特的情景,都是绝佳的手机拍摄素材。

葡萄牙里斯本

当代建筑的光芒

里斯本是位于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大城市,除了那些窄到极致、色彩争奇斗艳的小巷,这个城市最让我吃惊的就是其中的现代建筑——干净的外立面,简洁的几何形状,素雅的颜色,在南欧特有的热辣阳光的照射下,充满活力。

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为1998年世博会设计的葡萄牙国家馆,是一个用混凝土制造的建筑,但混凝土一改常态,以纤薄的姿态自然下垂,如绸缎一般,让人耳目一新。和南欧温热的气候相适应,这座建筑的整体非常通透,阳光在墙上投射出的几何图案好似一幅抽象画。室内的两端各有一扇小小的门,和高大的天花板形成一种强烈反差,也让门外照进来的光线透出几分神秘,看上去就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时光隧道。我掏出手机,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终于等到了两个参观者,并成功地捕捉到了他们分别穿过两扇小门走向室外的那个瞬间,他们连走路的姿势都是那么相似,让整个画面更多了几分超现实的奇幻之感。

离开里斯本的前一天,我心中突然泛起一股“游客”的冲动,想去看看那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的贝伦塔,途中偶然发现了两座不知名的高塔,周围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还有两个小男孩在塔前的广场上踢足球,我本能地拿起手机,阳光透过云层从两座塔之间照射过来,人与塔在手机镜头里形成了温柔的剪影。我至今不知道这两座塔的来历(不过既然贝伦塔是耸立在特茹河畔扼守里斯本门户的军事要塞,想必这两座塔也是见证过里斯本辉煌历史的防御工事),但这一刻却成为我对于里斯本最美妙的记忆之一。

德国柏林

2月的柏林天气寒冷,不到下午四点天色就已转暗,亮黄色的地铁好似精灵一般驶入月台,给沉闷的冬日带来一丝亮色。

“没有故事”的影像

柏林的建筑多为低饱和度的蓝、绿、灰,捕捉“亮点”便成为我这次冬季之旅的一个目标。我发现柏林有很多黄色元素,在一片灰蒙蒙的背景中格外醒目,走在原东柏林华沙大街的高架桥上,望见远处一幅海报的背景是一大片柠檬黄;坐在列车上,穿过清晨的蒂尔加藤公园,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远处当地马戏团的黄色尖顶硬是从雾中钻了出来,调皮可爱;柏林轨道交通的车厢也通体呈现黄色,穿行在地上地下,如同城市的精灵;还有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问询处大大的黄色“i”字标志,点缀在大街小巷……所有这些,构建起我这段城市之旅的主题色。

近几年我开始关注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夫妇的工业构成摄影,客观、精确地记录了德国的工业遗迹,比如他们用大画幅拍摄的水塔,似乎不帶任何感情,却深深震撼着我。我由此开始反思,自己拍摄时是否过于追求“形式感”了?要有故事情节,要有线条的迂回,要有光影的交错……殊不知,客观记录和标本式的收集也自有意义。于是,在柏林,我努力以冷静、客观的方式拍摄下各种建筑的正面像,就像是用手机在收集“建筑标本”。原以为这样的照片会因为“没有故事”而受到冷落,没想到通过自媒体展示,或是在一些分享会上分享,却大受欢迎。其中的很多建筑,在以往的旅行中会成为被我忽略的“路人”,而此次它们像那些著名建筑一样,被一视同仁地记录下来,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不同声色地展示着一个城市独特的肌理。

猜你喜欢
里斯本柏林香港
柏林Wilmina酒店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展与拍
香港
柏林
法国宪法委员会“里斯本条约案”述评——兼论《里斯本条约》与法国宪法的发展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