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腾宇
2017年9月24日,柏林当地时间早上10点。阴天,下过雨的路面湿滑。
结束了海德堡内卡河畔3天的训练,78岁的罗广德站在了柏林马拉松的起跑线上,被年轻的、五官深邃的、各种肤色的人潮和10摄氏度低温包裹着。
罗广德身着“78岁跑柏林”字样的黑色风衣,腰杆笔直,体态利落,没有年近八旬老者常见的虚弱颓态。小儿子罗壹翔站在父亲身侧,一同出发。
“我要在80岁前跑完世界六大马拉松。”
除了担忧年岁、寒冷、疲劳,罗广德还要注意腰与膝盖的旧患和不再发达的心肺机能。终点处,罗广德的老伴钱海燕在等候他们顺利冲线。
5小时28分30秒后,罗广德与罗壹翔在柏林的薄雾、细雨与人潮中并肩冲过终点。“父亲在柏林马拉松再次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从5′44″到5′28″。”见证这一奇迹的罗壹翔,激动得眼眶湿润。湿滑路面、阴冷天气都不免让人担忧,而罗广德再一次轻捷地踏过了一切困难。
途中罗壹翔偶尔稍稍跑前些,拍下父亲在这条“地球上最快的赛道”再次突破自我的瞬间:奔跑中的罗广德神情肃穆,而赛后留影的表情随着顺利完赛舒展开来。
完成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纽约、伦敦、柏林、波士顿、芝加哥、东京)是每个跑者的梦想。76岁才开始系统训练的罗广德,希望在80岁前达成这一目标。
跑完柏林马拉松,他的梦想已经完成了一半。
罗广德用他所说的“慢慢跑”,向世界展示着一位华人老者对生命的理解与表达,给同龄人和后辈们以积极的影响。“身边的老朋友很多身体都不太好,我觉得不能总坐在家里,要出来锻炼。”
国内老年人普遍保守狭窄的生活构成和背负的社会偏见,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容易陷入恐惧、无趣和不被理解之中。而国内尚未形成宽松、理智的体育氛围,以家庭为单位参与运动更是鲜见。“76岁跑马拉松”这件事,通常会被认为是危险的,老年人只能选择棋牌、太极、散步这些静态的休闲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要在80岁前跑完世界六大马拉松”听来更像是某个空窗老人信口而出的倔强。在偏见、质疑、担忧中克服各种困难站上起跑线,其实已是壮举。
女儿是小棉袄?儿子是“貂皮大衣”!
在漫长的42.195公里中,罗壹雄、罗壹翔兄弟俩并排贴着父亲跑,以便迅速对意外情况做出反应。在罗广德精疲力竭时提醒“不要勉强,安全第一”;在艰难的上坡路段,兄弟俩牵着父亲的手缓缓前行;在接近终点时喊“爸爸加油”,为父亲鼓劲。
在罗家微信群“罗钱世家”里,罗壹雄每天都关切着父亲的训练、饮食和伤病情况,最后不忘添一句“爸爸好棒”。老两口每人一段,细细地把各种情况回应给儿子。文字往来里,保持着一个家的绵密温度。
罗广德在微信里转发过一段中老年話风的鸡汤:“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女儿是小棉袄,却忽略了儿子是‘貂皮大衣。”
从“我带他们跑”到“他们带我跑”
跑马拉松不是说说就能完成的事情,何况是一位老年人。科学充分的训练是必需的。罗广德戴上老花镜,拿来几份工整细致的跑步计划,“这是儿子布置的每日‘作业。”他戏称自己家是个“教练组”:两个儿子是教练,老伴做后勤。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家人的陪伴,让他很安心。
备战柏林马拉松的最后一次国内长距离训练,罗广德以7分30秒的配速,绕着每天必去的锦城湖跑完了18.03公里,耗时2小时15分。在德国备战期间,又沿着海德堡内卡河完成了10公里训练跑。整个2017年8月,他遵照儿子制定的训练计划逐渐加大强度,完成了24次跑步训练,总计212公里。此外,徒步、上下肢力量和僵尸跳等辅助训练也保质保量完成。
罗壹雄曾惊讶于父亲的能力,“腹部静力、腰背静力、平板支撑、腰胯静力这些锻炼的核心动作,很多年轻人都做不下来,爸爸却都能完成。”
为普通跑马者做速度参照的官方指定跑者,昵称为“兔子”。在这个马拉松家族里,罗广德很幸运地拥有两个充盈着反哺之心的“家兔”:“小时候,我带他们跑。现在老了,他们就带着我跑。”
“我能站在赛场上,就是胜利。”
2011年,罗广德在家换灯泡时不慎摔伤背部。医生建议他卧床一年,但倔强的罗广德总是偷偷地运动,“到最后一天都没卧过”。坚持挪动、慢走到快走,到2013年罗广德对跑步产生了兴趣。
2016年,罗广德在备战纽约马拉松时,由于时差没倒过来,眩晕倒地,磕到床沿,腰椎第七节骨折。罗壹雄跑到体育医院找药,再托人送到洛杉矶的家中。同年备战伦敦马拉松时,罗广德又不慎在跑步机上摔倒,两个膝盖都磕破皮了,凹印般的伤口至今扎眼。但他仍旧跑着,一次又一次。罗广德说:“我能站在赛场上,就是胜利。”
创造自己的时速巅峰固然重要,挑战自我的体验同样珍贵。“跑不跑马拉松,因人而异,但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必需的。”罗广德的老朋友们只是带带孙子、打打牌、搓搓麻将,他认为这样的人生不够积极,“所以我选择向儿子们学习。我跑得慢,但我一直在跑。”
当你老了,不一定要在炉火旁睡意昏沉。也可以一路昂首,跑完剩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