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起源于先秦,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端午时节,除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粽子、菖蒲酒、雄黄酒、五毒饼和五毒菜。
早期,粽子是顺应季节变化和帮助季节运转的意思。我国北方地区的粽子基本都是甜味的,多以糯米,或者糯米加豆沙或红枣做馅,外包棕竹叶或芦苇叶,再用叶条或五色线捆扎,蒸煮之后,蘸白糖食用。江南地区不仅有白粽子和豆沙馅的甜粽子,还有肉馅的咸粽子。时至今日,粽子的馅料更是丰富,咸蛋黄、肉松、火腿、坚果、水果等都可入馅。
菖蒲是端午节一大主角,它不仅被用来做蒲剑、蒲鞋等饰品,其根、叶还可以泡酒,即菖蒲酒。据《本草纲目》记载,菖蒲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雄黄酒是把雄黄研碎,溶解在酒里,有殺菌解毒的功效。此外,将雄黄酒喷洒在房屋墙壁和床帐处,还可避免毒虫叮咬。
端午节正值仲夏,阳光普照,百草丰茂,蚊虫孳生。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除害、防病。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南京都有以消灭五毒为目的的食物—五毒饼、五毒菜。五毒饼是以玫瑰花、蜂蜜、白糖、核桃仁、松仁做馅,外包白面粉酥皮,上面加盖红色的五毒形象。而五毒菜是由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木耳)等五种原料炒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