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利 / 文
质量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时隔三年之后,我国召开第二届质量大会,必将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世纪80年代的“青岛金花”,从90年代突出发展品牌经济,到新世纪大力提升品牌城市内涵,对质量和品牌的追求已成为青岛城市的精神底蕴,也造就了众多的城市名片。特别是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兴市和标准化战略,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探索了“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的质量发展路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工作中,我们将“质量强市”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格局。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方面,先后制定出台质量发展规划、建设质量强市意见等文件,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等多个方面来谋划质量工作。政策方面,不断完善产业、财政、土地和环保等政策支持体系,增强对质量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力,引导各行业提高发展质量。投入方面,质量发展经费占年度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政府出台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先后对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完成的1757个标准化项目给予政府资助,因而充分调动了企业加强质量建设的积极性。2015年,青岛获批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优质工程。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各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3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的导向作用,落实各项激励政策,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目前,青岛已拥有中国质量奖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山东省名牌产品528个。
三是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积极倡导“创造、守信、品质、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关心质量、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近年来,相继开展“食安青岛”“企业信用建设工程”“建筑精品工程”和“食品药品民生工程”等专项整治行动,使质量工作融入到各行业各领域。目前,全市工业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建筑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保持100%、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5%和99%,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将品牌兴市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培育品牌梯队、打造品牌产业,以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助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提升品牌价值。坚持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老字号”等为载体,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产品升级,推动品牌价值持续提升,海尔、海信等大品牌叫得更响,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等老字号擦得更亮。在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青岛有14个品牌上榜,其中崂山矿泉水品牌价值同比提升161%,创品牌榜跃升幅度之最。
二是培育品牌梯队。品牌工作重心由“树标杆”向“建梯队”延伸,努力打造“十百千”品牌企业梯队。“十”即打造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品牌。重点支持“老金花”加快品牌国际化步伐,再塑青岛工业的新金花。“百”即培育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目前,全市近300家企业开始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150多家企业成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试点单位。“千”即建设1000家品牌企业梯队。每年选取100余家企业进行滚动培育,目前,拥有青岛名牌产品的企业达到550家。
三是打造品牌产业。大力推进“一业一策”和“双百千”工程,力争有更多企业和行业收入过百亿元和过千亿元,形成更多的品牌产业群。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尽快发展壮大。从青岛产业实际出发,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工业“青岛模式”,海尔的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示范样板。依托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形成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中国运营动车组超过60%是“青岛造”。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将标准化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努力营造“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浓厚氛围,以标准带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
一是推动标准体系由工业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扩展。出台《“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在标准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政管理等17个方面的任务,初步形成了覆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青岛标准体系。
二是推动标准建设由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通过标准化工作,将专利和自主技术转化为标准,成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目前,已有300多家青岛企业参与了国际、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同时,标准化的顺利推进,又进一步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要素。近年来,国家质检中心和海洋设备监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落户青岛并加快建设,中德生态园等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投入使用,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推动标准制定由国内向国际延伸。我们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争取更多标准话语权。目前,我市共承担25个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的标准制定工作,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9项,国家标准700余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21项。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活动,搭建国际标准信息中心、标准化人才培育中心、标准国际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成为中国与世界标准交流的重要窗口。今年6月,成功举办了“国际标准化(青岛)论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借鉴各地质量建设的新鲜经验,持续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工作,努力当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排头兵、驱动器、示范区,不断推动青岛经济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也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对青岛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