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植物景观配置分析研究★

2018-01-17 07:08
山西建筑 2018年1期
关键词:元大都遗址公园

李 彬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1 植物配置原则

1.1 应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是占据数量最大的植物种类,同时也属适应能力最强的植物,对于北京市区内的自然生长条件,不仅能达到完全适应的要求,而且还可以代表元朝游牧民族洒脱、豪放的性格,利用植被体现的文化气息来展现元朝当时的地域风情。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地点的植物景观上看出这个地方所具有城市或地方特色,乡土植物与其城市的市花市树配合的同时还能看出此地时代变迁中宝贵品质与个性的延续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之感。

1.2 应用市树、市花

利用北京独具特色的市树与市花,在植物品种上体现出城市历史与现今的文化特征[1]。由于这些植物是深受北京市民喜爱的植物品种,最重要的是适应北京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征的植物,使得四季有景的实现。因此,国槐、侧柏与月季、菊花成为园中运用最多的植物种类之一,利用这样代表北京市形象的植物,可以更好的与园内设施小品、园内及周边构筑物相呼应,展现了浓厚的历史与现今北京的文化气息,对周边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满足了不同人们对于回顾元大都历史的条件和环境,进而充分展现公园的价值所在。

1.3 保护园内古树

文化脉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公园设计中,古树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元大都遗址公园原址中古树的保护,不仅使整个环境更加珍贵,更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之感,更好的展现历史气息。还是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设计者重视古树及名木的保护,能够为城市的文化增添厚重的一笔。园内保留了近百株古树,多为高大的乔木,在这些保留的古树之间多利用片植的手法来种植各式的花灌木,突出古树的庄严与古朴之感,同时不乏现代城市的绚烂色彩。

2 植物配置类型

在城市绿地及遗址公园中会应用广泛的配置方法,常见于人流量集中的休憩活动区域大多结合场地四周的微地形设计,以常绿乔木为背景,围合公园空间,针对这种常绿树色彩空间单一的现状特征,道路沿线在以针叶树为背景的情况下,增加大量灌木地被,以形成具有一定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道路沿线同时配植了不同叶形叶色的高大落叶乔木,形成不同特色的林荫走廊,而且不同的花灌木及草本花卉品种自由组合,从而减少由于种植层次颜色单一而引起游客的视觉审美疲劳。运用落叶乔木为骨架搭配各式的花灌木,与各色的宿根花卉等种类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通过丰富的植物层次与建筑、小品、水面、微地形结合,进而围合形成独立的特色空间。各式的植物层次空间为游客提供效果舒适的变化之感和绿色活动场所。

3 植物配置特色

3.1 基准树种

元大都遗址公园中种植基调、植物种类和植物层次都在遵循和适应着自然式、群落式的种植规律。种植的方式和树种的选择都是根据场地内部不同位置确定下来的。在满足保护原有的古树的前提下,其主要的基调树种包括:种植不同的高大乔木,体现出不同季节的变化之美;树冠生长饱满,适应城市气候的国槐、臭椿、法桐等乔木;观叶观杆的银杏、绦柳、元宝枫等植物。常绿的油松、桧柏、侧柏等针叶植物(见表1)。

表1 元大都遗址公园主要乔木汇总表

3.2 植物与地形组合

园内植物空间的布置划分均顺应场地地形的起伏流线及场地尺度等,按照本来自然条件因素及其最佳欣赏要求布置。布置原理按照欲扬则扬,欲抑则抑或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根据中国传统园林对地形的原则:对原有地形,既不可一律保持,又不宜过分雕琢,体现了地形变化的多样化。公园各段的营造都有自身的要求,不仅从园中的空间可以欣赏不同的感受,同时园内的植物也加大了从园外观景的视距和景深,使公园两侧的道路和建筑物融合协调。元大都遗址公园充分利用植物的种植来迎合地形的结构或开敞或封闭的空间,由于在城市次干道周边行走时容易产生空旷无助之感,公园通过地形的设计,在其上种植茂密高大乔木和低矮草本植物的混合群落,使得开敞与封闭空间相互交叉,以求游人视线的不断变化,使人们感到变化之美。

3.3 地被花卉应用

地被植物是元大都遗址公园不同造景方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在任何地形、林下空间、沿街道路还是水岸旁,同样种植大量的地被植物,由于地被植物丰富的叶形花形、叶色花色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色彩和独特景观感受[2]。公园内根据其所处现状环境及道路自身进深与宽度,选择相应的地被植物来与此环境相适应。利用成片群植或小丛栽种不同花色的小菊、矮牵牛、鸢尾等地被植物从而组成特色的花境,改变了园路所具有的空旷感,丰富了道路的颜色。在与构筑物、小品、其他植物的配合中,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叶形、株高相互配合,使之与周围不同景物和谐的衔接起来。在园内由于不同种植方式的乔灌木,地被植物的种植位置受到阳光的限制较大。园内两侧及河道旁阳光照射时间较长,遂种植喜光的月季、八宝景天等地被植物。相反,园内中段由于乔灌木数量多,林荫空间营造较好,一般光照条件有所变化,因此较多种植耐荫的地被植物,营造独特的空间气质。地被植物有:铺地柏、玉簪、萱草、地锦、海棠、迎春等(见表2)。

表2 元大都遗址公园主要草本地被汇总表

3.4 植物组合

元大都遗址公园以绿色为主色,搭配其他彩叶植物、观花、观果植物作为点缀。以主色出现的绿色由一系列不同明度、色调、色感的绿色组成,多种绿色的搭配增加了视觉上的趣味性[3]。种植方式体现了“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点,春季以观花植物为主,通过春季开花的海棠加连翘来配合岸边垂柳,形成黄色、粉红色和嫩绿色的互相配合。再配合上碧桃、紫薇等小型乔木的种植,让植物的种植呈现丰富的层次及良好的过渡。夏季以绿色为主,大量阔叶树种植让公园包裹在绿荫之中,其他色彩方面通过市花月季的色彩来点缀其中,提亮整个绿色的空间,让人们感到颜色的变化与和谐,同时河道成为四季中最夺目的阶段,大量挺水植物(荷花、千屈菜、水葱、菖蒲)夺目的色彩配合绿色的睡莲、凤眼莲等浮叶漂浮植物,配合海棠等夏季开花植物。秋季公园内栾树、银杏等色叶植物,及大量草本地被植物成为主角,打造多彩的遗址公园空间。冬季则以常绿植物和观杆植物为主,加上毛白杨、美桐、水杉等高大乔木增加冬季的生机。

3.5 植物及其他景观要素

园内的铺装用质地纤柔的草来柔化了岩石铺装坚硬的外表,形成适宜的感受,使人感到清新而和谐,姿态飘逸。部分假山叠石的周围种植不同的草本地被和花灌木,迎合其独特的形式,利用色彩与形式衬托突出其形式。

元大都遗址公园内有较多的园林建筑,种植植物使得建筑物产生活力,具有大自然的美,建筑物是园林构景中人们关注主体。大量小品周围种植颜色、种类、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的植物,凸显小品的“存在感”。古亭的周围利用少量的植物,通过观杆或是常绿植物,通过空旷感来体现古典之美,这样种植变化使得园林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处理好,使得建筑与植物相得益彰。

景观桥、部分小品、现代亭榭周围选用叶色较为鲜艳或者花朵成簇,叶形精致或色泽娇艳的植物配合,园中大量运用四季海棠作为此配景植物,此植物的叶形叶色配合亭子的颜色与材质,从而打破亭榭所具有的生硬感,丰富了场地空间的特点,使种植的植物衬托出园林建筑主题,加强其意境,起到突出和强调景观特色的作用。同时在旁边种植了如早园竹、紫薇等植物来围合空间,降低灰色空间的范围。

元大都遗址公园中小月河是其中的一条主线,因此局部的种植设计围绕小月河流线来实施。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夏季部分河道中的植物在四季中具有丰富变化,为游人提供很多欣赏空间。在小月河里,诸如大量的荷花、水葱、千屈菜、睡莲、芦竹、香蒲等挺水植物营造了河道的艺术性和美感,使周边居住人群可以在都市内部享受很难享有的郊外的风光。河边种植与什刹海等景点相同的垂柳与碧桃,体现出北京的韵味,借助树木将河道变得自然宜人、浑然曲折。游人行走闲游其间可享受自然之美,不会感到丝毫审美疲惫,这是由于植物围合形成的不同静谧精致的河道景观空间,开敞与密闭空间互相变幻。同时河道水体中植物的种植也使得岸边岩石更有意境,植物、山石在河道中波光倒影,增加了山水生色。

4 结语

元大都遗址公园内精致的植物配置和与其他设施的和谐布置,即纵深搭配、植物生长速度及颜色搭配、季相变化、植物围合空间变化,将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的融为了一体,精心营造适合广大人民生活、休闲、娱乐的植物景观环境等。园内的设计改善了周边道路交通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周边及其他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为其他城市公园做出了好的示范,同时也为学习和调研更好的运用植物配置营造优质景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魏佳玉,张启翔.浅析北京菖蒲河公园植物配置特色[J].山东林业科技,2007(6):65-67.

[2] 杨 杨.城市街头绿地空间中的植物配置与绿化——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园林,2010(4):36-38.

[3] 黄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元大都遗址公园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探寻元大都遗址之“城垣怀古”
辽上京遗址
在公园里玩
藏传佛教在元大都的发展及其成因的探析
一见如故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古代城市遗痕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