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友 慧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对于民宿的起源,说法不一,通常是指利用经营者自有或租赁的民宅,以副业或专业的经营形式,为游客提供住宿的经营场所,并结合当地特有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在我国一般指的是除常见的酒店、宾馆等住宿形式外,其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规模较小的旅游住宿场所,强调的是主体的特色性,且以村落为单位出现的民宿群落较为典型。
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旅途中寻求更加细腻深入的体验经历,体验民宿主人热情的服务、当地乡土文化、回归自然的心旷神怡,以及参与其中的真实感。
民宿的灵魂是文化,功能是生活,通过个性化服务提供一种舒适而自然的生活方式,景观为这种生活方式注入温暖和生机,有庭,有院,有家,为向往自由生活的人提供返璞归真的住宿环境。
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个人、团体或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放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边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3.1内容与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原生态的、真实的文化空间内涵。民宿是伴随旅游经济而产生的,作为与连锁品牌酒店以及其他分散经营模式不同的居住空间产品,民宿的异军突起在于满足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其中包括对于“在地文化”的感知。“非遗”作为“在地文化”的重要内容,保留着形成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及根源,承载着对民族文化难以言传的情感和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与民宿的核心理念相契合,让其在现代化冲击、商业化影响下,能保留住其原有的土壤和社会环境,进而得到保护和传承。
“非遗”通过民宿这一载体,或提取象征性符号,运用色彩、肌理、形状等表现“非遗”文化,或提取理念运用在民宿景观中,反映其精神、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
1.3.2媒介与目的
我国“非遗”的保护主要通过“博览园”“博物馆”和“各类展览、展示、表演活动”三种形式[2],具有很强的展示性,但缺乏公众参与性,难以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对“非遗”的深入挖掘,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有些缺乏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非遗”通过民宿这一媒介集体验与展示于一身得到保护和传承,如婺源悦园婺扉民宿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引入古宅,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一方面丰富了民宿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新的展示窗口,使非遗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中的景观要素分析方法
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代表某种特定意义的标志物。根据皮尔斯提出的符号学“三元说”: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中的景观要素进行提取,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材质和空间意象构成[3],表1中要素主要是指视觉与空间形态要素。
最典型的平面构成是几何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抽象设计,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提取非物质文化中的图形性符号,如传统美术、书法及其他遗产中的图形符号,构成平面或立面结构,如南京云锦纹样、剪纸图案。
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构成,民宿景观中以绿色为基调色,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等景观元素的色彩作为点缀色而出现。如厦门曾厝垵民宿村中的红砖古厝书写着华侨遗风,为这里平增了一份怀旧的感觉。
材质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是构成形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将中国传统的竹编、棕编、藤编运用到民宿景观中,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空间意象是一种感觉中的环境印象,是景观的大体形象的构成和空间特征。阳邨·鸣珂里精品文化民宿每间客房根据相对应的手工艺主题命名:草木染主题的叫“蕙風”,木的叫“嘉樹”,陶器的叫“垚樂”,竹的叫“若素”,以新乡村生活为发展建设目标,结合非遗文化打通水乡田园文旅一体化,倡导生活模式的有机转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宿景观中的应用可采取三种方式:原景再现、提取组合、形式转换和阐释深化[4]。
民宿景观中运用“非遗”文化元素,遵循本真性原则,对“非遗”成果进行展示性保护。
其一,将“非遗”项目通过展示、演出或体验形式直接呈现在民宿中,从视觉,听觉,触觉三大方面入手,让参观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了解非遗传统文化。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项目请传承人或表演者在民宿中直接演绎,如婺源悦园婺扉民宿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引入古宅,以传承人吴锦华讲座的形式呈现给游客旅游体验。
其二,将“非遗”项目以民宿建筑形式呈现。如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一种以石为墙,海草覆顶的特色生态民居——海草房,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威海荣成市东楮岛村以海草房为民宿建筑,游客在村里住一天海草房、吃一天渔家饭、睡一天农家炕、当一天渔家人,感受海草房质朴古拙的渔家气息,体验最原生态渔村的真实生活。
其三,将“非遗”项目与民宿景观设施结合。以民间书法、美术、传统手工艺、篆刻为例,保留其造型、材质、色彩、肌理,与民宿建筑外立面或景观设施结合,如指示牌、雕塑小品、灯、垃圾桶等,传达“非遗”项目原始精髓,最大程度的保留项目的原汁原味,提升民宿景观形象和文化内涵,给人直观感受。
提取“非遗”项目中具有一定特点的元素进行提取与重组。将戏剧的色彩、图案、形态,制作技艺的工序等通过局部提取的方式与建筑外立面、道路广场、雕塑小品相结合,进行再组合创造。
将“非遗”项目中平面形式转换为立体形式,抽象状态具体化,具体事物抽象化,静态项目动态化,如提取剪纸、年画中代表性的图案,运用不锈钢板印刷与景墙、挡墙组合展示,图案得到新的表达;将中国二十四节气、太极拳具体在地面铺装中;将民俗传说进行动态化表演。
将“非遗”项目中口头文学和语言类、仪式习俗类、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的典型情节阐释在景观小品、景墙、雕塑中,让旅客体会到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民宿中“非遗”的景观表现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种方式,引导人们去理解和实践。在民宿中应充分考虑“非遗”符号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只有从“非遗”生存环境、传承载体、整体理解等方面加以维护实践,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原真的传承。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杜 艳.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3] 特伦斯.霍克斯.结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布凤琴,陈 虹,方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