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锦帅 张静 郜晓瑜
经过2年的时间,甘肃省刘家峡水库池沼公鱼移植增值与稳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殖期受精卵率为90%,卵化率为83%,2016年产量可达45.6万kg,2017年更是高达51.2万kg,平均亩产是增殖前的12.3倍。
甘肃省刘家峡水库是典型的黄土区峡谷型水库,多年来其渔业利用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鱼产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为有效利用刘家峡水库的水面资源,探索黄土区峡谷型水库鱼类移植增殖和稳产技术,刘家峡水库从新疆博斯腾湖引进池沼公鱼发眼卵1亿粒放入水库,经过2年的人工增殖,产生渔业效应。通过近年的捕捞监测,其种群数量和捕捞产量基本维持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池沼公鱼是鲑形目中的一种小型鱼类,具有肉质鲜美、食用方便、繁殖力强、群体形成快等优点,是大水面移植增殖的优良品种,全国各地都有成功的实例。但在水体交换量大的黄土区峡谷型水库移植成功并保持产量多年稳定的先例还未见报道。
1.材料准备
(1)池沼公鱼的移植
移植的池沼公鱼发眼卵从新疆博斯腾湖引入,火车运到甘肃省高台县后换汽车运到水库,卵附着于棕片上,运到水库后检查卵的成活率为97%,在盐沟的水库中悬于养殖用的空网箱内孵化,孵化期库水的平均水温为6.5℃。定期进行消毒检查,观察孵化情况,引入15日后检查时,棕片上已无卵,统计孵化率为75%,按80%的成活率计算,第一次移植入水体的池沼公鱼为6000万尾,平均360尾/亩。
(2)增殖用亲本的捕捞工具
小型拖网一顶(网口高2m,长6m,网目1.0cm),单层刺网30片(网长50m,网高2m,网目2.0cm),80马力渔船一艘,快艇一艘,小铁皮划子两只。
(3)附卵片
根据计划生产池沼公鱼发眼卵的数量,准备棕榈皮若干,煮沸脱胶、消毒漂洗后撕扯成蜂窝状纤维,用细绳将棕榈皮硬边穿在一起,棕榈皮间相隔3cm~4cm,每5片~6片为一组,每组附卵8万~10万粒。
(4)孵化设施
利用网箱养殖场暂时不用的网箱将附卵的棕榈皮固定在网箱内水下20cm进行孵化。
(5)仪器与药品
生物显微镜、电子秤、量杯、烧杯、温度计、白瓷盘、塑料大盆、塑料桶、碗、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2.亲鱼捕捞
根据刘家峡水库的地理特点和池沼公鱼的生态习性,移植后第二年12月中旬进行捕捞,检查发现性腺发育处于IV期,次月进行捕捞增殖,拖网在大夏河口一带敞水面作业,刺网在北岸的甘肃省环县李家塬头、泾川县王家坡、、永靖县上金家、临夏县坷坨等地作业,拖网作业主要在傍晚,刺网是傍晚和黎明前作业,但拖网作业效果不好,后全部改用刺网作业,起网后马上用小船送到大船上采卵授精,附卵,每天收完网后将附好卵的棕皮放入铁皮划子上加水后由快艇送到网箱孵化。
3.人工授精
起到的刺网送到大船后由四人一组配合操作,一人选鱼,一人采卵,一人采精,雌鱼选择卵粒如米黄色、晶莹发亮适度、轻按腹部卵粒即可流出的成熟雌鱼,粘结在一起尚未分离的不成熟卵,以及深黄色过度成熟的卵不能使用。将碗置于操作台上,从网的一端选择亲鱼,把成熟好的雌鱼卵挤到碗内,每挤2尾~3尾立即选择成熟好的雄鱼将精液直接挤到卵上,用雄鱼尾轻轻搅动鱼卵让充分受精,精卵结合尽量在1分钟内完成。从亲鱼离水,到受精卵吸水膨胀,附卵片附卵,此过程需在1h内完成,以保证受精率。通过这种工艺所得受精卵,受精率平均在90%以上。
4.附卵片附卵
每采20尾左右的鱼卵后,将受精卵倒入量杯计数后倒入大盆,大盆内先盛过滤库水约2/3盆同时放几块附卵片并均匀分布。一人将附卵片放在盆内水下约10cm处,一人用羽毛将受精卵从量杯内加水搅拌倒入大盆,2分钟受精卵吸水膨胀产生粘性,均匀地附在棕片上。
5.受精率计算
取少许采集的受精卵,放入烧杯中,倒入过滤的天然库水进行孵化。在6℃~10℃的温度下经48h培养,受精卵与非受精卵出现明显不同,未受精卵胚胎停止发育,溃解变白混浊,而受精卵外胚层下包明显。此时可根据受精卵数量,计算受精率。
受精率(%)=受精卵数量/(受精卵数量+未受精卵数量)×100%
6.采卵量计算
经测定刘家峡水库池沼公鱼卵的数量与体积关系约为2000粒/mL~2600粒/mL,取平均数2300粒/mL计算,根据采到的卵的体积可换算总采卵量。
7.孵化与管理
将附卵片用7m长的尼龙绳串联在一起,每10组串成一条,在两端各留1.5m的绳头,将绳子两头分别固定于框架上,在两端1.5m处加一个锚石,使棕片沉入水下20cm处进行孵化,避免阳光直射。孵化用的框架为4m×4m养殖用带网箱框架,选择在靠水体的外面一侧,交换量大、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每个框架内放附卵片8条,间距0.5m,顺水流方向排列,放好后加盖网,每隔3天用高錳酸钾溶液泼洒消毒。定期检查,观察发育进程。
1.采卵量及孵化率
增殖期间共捕捞亲鱼2500kg,采卵108L,2.5亿粒,统计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3%,共得鱼苗1.86亿尾。全部在本水体孵化增殖,补充水库的资源量。不计自然繁殖增殖放入水库的池沼公鱼苗为2.46亿尾。
2.亲鱼的生长情况测定
根据捕捞情况看,拖网网目小,船速低,捕捞到的大都为当年的补充群体,规格在9cm~11cm之间。刺网捕到的多为剩余群体规格达14cm~15cm,体重在15g~30g之间,怀卵量大,好操作。
3.增殖效果
人工增殖后,近年池沼公鱼在刘家峡水库形成了稳定的捕捞群体,2016年产量达45.6万kg,2017年达51.2万kg,平均亩产是增殖前的12.3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潜伏期与移植数量的关系
对于像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这样类型的黄土区高原峡谷型水库来说,要想移植成功必须保证水体种群有一定的现存量,也就是移植的数量必须充足,由于资金的问题,我们第一次移植的数量不足,所以当年未捕到可用的数量。经过增殖以后发现大量的鱼群,增殖的效果显现,与一般水体移植效果相比潜伏期长2年~3年。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初始群体数量太小,水库开闸随水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群体,水库放水后可在坝下太极岛附近的水边发现大量已死亡的池沼公鱼。同时由于峡谷型水库水体交换量大、黄土区水体带入的泥沙含量高、岸线发育差、浅滩、库湾少使池沼公鱼可利用的产卵场少、成活率低、群体数量增长慢,也是潜伏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种群生长情况
根据捕捞所得鱼类的组成成份看,池沼公鱼刚移入后在刘家峡水库生长情况非常好,捕到的最大个体全长达16.5cm,体重35g,当年个体平均体长10cm以上,形成渔业效应以后个体规格逐年下降。刘家峡水库在移植前水域生态位相对空白,少有凶猛鱼类和其他鱼类占据,从池沼公鱼生长的情况看,刚移入时竞争压力小、水体环境非常适应,生长速度很快,随后由于群体数量的增长饵料竞争,个体规格有所下降,最后由于种群退化生长速度进一步降低,这一结果和其他水域移植的情况相似。
3.产量变动规律
从捕捞量的统计可以看出,产生渔业效应后第四年池沼公鱼产量达到最高值以后,产量逐年在下降,但基本稳定在30万kg上下,年均44.5万kg。以后个体规格变小,产量下降,但仍然达30万kg以上,这主要是和水库的交换量及逃鱼有关,同时捕捞量的下降还与捕捞方式有关,因为后期开始水库禁止围网捕鱼,全部改用被动灯光抬网诱捕,捕捞季节也限制在每年秋季,从而导致产量的下降。按照水库的初级生产力计算池沼公鱼的产量应在100万kg以上,可见水库的池沼公鱼捕捞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强度。
黄土区峡谷型水库池沼公鱼移植成功保持产量稳定的关键在满足基本条件(有空白生态位、饵料丰富、凶猛鱼类数量少、水质条件适合等)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初始群体数量,这样才能保证后代数量的快速增长。考虑到该水库逃鱼的因素,这一数量应比一般水体要高。同时由于峡谷型水库水体泥沙含量高、岸线发育程度差、适应池沼公鱼的产卵场少、成活率低,刚移入时必须进行人工增殖,增殖时要附设人工鱼巢、增加繁殖场、人工孵化出苗才能保证种群数量的有效增长,快速产生渔业效应。一般水体第一次移植量多建议在2000粒/亩左右,2年~3年可产生渔业效应,而峡谷型水库要考虑到自然产卵场不足一般水体的50%,所以其补充群体的繁殖数量要比一般水体少一半以上,故建议初次移植的数量应在4000粒/亩以上,同时辅助进行人工增殖,2年~3年便可产生渔业效应。形成捕捞产量后应加强管理,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产卵群体才能维持产量的稳定,这一群体的数量与产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这一数量应是产卵前水体亲鱼维持在50尾/亩以上才能使产量维持稳定。
峡谷型水库由于水体交换量大,开闸放水和汛期排洪时都会使大量的鱼类被冲走,特别是池沼公鱼在汛期大多在坝前深水区觅食,更易被冲走,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在刘家峡水库已经得到证实,每年估计随水流冲走的池沼公鱼可达总数的20%以上,在下游的盐锅峡水库的岸边都可看到。因此要想产生好的效益必要的拦鱼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像刘家峡水库这样的水体,普通的拦鱼设施造价高、效果差,难以达到防逃的目的,可考虑采用电脉冲拦鱼设备效果应比较理想。
池沼公鱼移植到新的水域后,在开始几年生长情况很好,但当产量稳定几年后,由于同一水体的近亲繁殖,其种质品质下降,个体生长速度降低,规格变小,商品价值贬低。出现这一现象的时间早晚与水体的面积有关。为解决这一问题移植后要及时引入其他水体的品种进行种质交换,防止近亲繁殖,一般水体应在产生渔业效应后三到四年进行,引入与第一次移植时不同水域的鱼卵增殖放流,数量应不低于第一次移植的数量,才能避免品种的退化。
池沼公鱼是一年生鱼类,少数(一般不超过10%)可生长到第二年,其鱼产量主要由补充群体构成,当年的鱼繁殖后如不捕捞90%以上将死亡,不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大产后群体的捕捞强度才能产生好的效益,从刘家峡水库捕捞的产量分析,捕捞强度远没有达到要求的强度,使大部分资源被白白浪费。主要原因是水库水面大、宜鱼水面达16万亩,水体太深,平均水深达26m,地形复杂。捕捞技术落后,手段单一,目前只有灯光诱捕抬网为主要手段。捕捞时间不合理,后期只在每年的9月~11月进行捕捞,其余时间禁捕。春季产卵的鱼任其自行死亡,没有加以利用。池沼公鱼群体在达到一定密度后,像浮游生物一样遍布水层,这时只有渔船多,作业面广,产量才能高。为有效利用水体的资源应采取多种捕捞方式结合,公鱼拉网、机船拖网、磨网、刺网和张网当池沼公鱼在水体形成捕捞种群后,都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在有效的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地捕捞利用才能获得好的渔业经济效果。
由于刘家峡水库冬季基本不结冰,池沼公鱼的繁殖时间在每年的1月中旬开始到2月底基本结束,要比其它水域早一个多月,所以应在每年的1月~2月实施禁鱼,保护资源,同时进行人工增殖。捕捞期秋季应安排在每年的10月开始到12月底,春季应安排在3月开始到4月底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产生好的效益。同时由于水库其他鱼类资源枯竭,池沼公鱼一家独大,捕捞季节与其他鱼类的繁殖季节不在同一时间,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很小,在捕捞方式方法上应以有利于捕捞池沼公鱼为主考虑,管理上不应过多限制。目前水库捕捞产量虽然稳定,但还未达到高产,资源浪费严重,所以只有合理安排生产才能保证高产稳产,充分有效利用水体的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