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源组成和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

2018-01-17 05:56杨品贤郭冉夏辉路晶晶贾高旺李雪鹤
中国水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淋巴

文/杨品贤 郭冉 夏辉 路晶晶 贾高旺 李雪鹤

以初始体重为(0.38±0.01)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实验,研究两种糖源饲料(蔗糖和玉米淀粉)和投喂频率(7次/天、5次/天、2次/天)及其交互作用对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投喂频率后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显著升高,糖源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无显著影响。

投喂频率是水产养殖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适宜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利用率,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有关投喂频率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鱼类方面,如罗非鱼、美洲黄盖鲽、庸鲽等,目前关于虾类投喂频率方面的研究有日本沼虾的最适投喂频率,凡纳滨对虾虾体主要成分;生长以及氮收支;中国对虾摄食和生长。关于凡纳滨对虾投喂频率和糖源双因素作用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性功能影响未有研究报道。糖源作为虾类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配合饲料中重要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够提供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也起到节约蛋白质促进生长的作用,合适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和增重率。

而本实验以世界上养殖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对虾品种——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旨在通过研究饲料糖源种类及投饵频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为评价指标,确定其最佳投喂频率,为今后的凡纳滨对虾合理高效的养殖提供指导并寻求科学投饵方案。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饲料的配制

实验饲料配制主要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鱼油和玉米油为脂肪源,以20%的蔗糖和玉米淀粉为糖源配制实验饲料。将源料粉碎并用80目网过筛并按比例混合,F-26双螺杆压条机(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实业总厂)挤压出直径为1.2 mm的饲料,出料温度为65℃,切碎,烘箱65℃熟化干燥40分钟,风干后于-20℃冰箱中冷冻保存备用。

表1 基础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

其他:卵磷脂1%,鱼油3%,玉米油2%,胆碱0.5%,磷酸二氢钙1%,Vc磷酸脂0.5%,CMC2%,复合维生素2%,复合矿物盐1%。

2.实验动物的养殖管理

实验虾苗暂养2周以适应养殖环境,选取健康活泼的虾苗(平均质量0.38±0.01g)进行实验,采用3×2双因素设计,饲料采用上述配合饲料,按体质量的6%~7%定量投喂,投喂频率分别设定为2次/天(8∶00、20∶00)、5次/天(8∶00、11:00、14∶00、17∶00、20∶00)、7次/天(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饱食投喂,每个处理三个平行,共18个箱。在实验室水族箱(40cm×50cm×60cm)内进行,实验用水为天然海水,盐度为(29±1),日光照12h,每日吸脏,换水1/4~1/3,全天增氧,记录投喂量和死亡情况,每两周称量湿重,测pH值、溶氧和氨氮指标1次。水温控制为(26.8±1.0)℃,溶解氧含量(7.6±0.7)mg/L,pH 8.0~8.5,氨氮含量为(0.5±0.1)mg/L。

3.样品采集

每箱随机取10尾虾,以2ml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1ml抗凝剂再于血淋巴处吸取0.2ml淋巴血混合均匀后打入离心管内,4℃离心10分钟,弃血细胞和沉淀留上清液,4℃保存。取肝胰腺测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酶(T-AOC),均使用南京建成试剂盒进行测量,酶液蛋白含量(g/L)依据考马斯亮蓝法测定。

4.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数据统计应用ANOVA单因素比较分析,交互作用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法(Two-Way LSD,Duncan’s),实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二、结果

1.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的影响

实验证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对虾增长率显著升高,对虾增重率以投喂频率5次/天淀粉组最高,和投喂7次/天组别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2次/天各组(P<0.05),相同频率各糖源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的影响

同列数据标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2.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

如表3所示,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AKP、肝脏MDA影响不显著,二者间无交互作用。随着投喂频率的增高,肝脏中AKP含量显著增高,投喂频率5次/天时,淀粉组AKP含量显著高于蔗糖组(P<0.05),但无交互作用。淀粉组投喂频率2次/天时ACP含量显著高于5次/天及7次/天,蔗糖组投喂频率2次/天、5次/天时ACP含量显著高于7次/天,当投喂频率2次/天时两组间A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存在交互作用,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ACP含量下降。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GOT及GPT活力无显著差异(表4,P>0.05)。

表3 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表4 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GOP及GPT的影响

3.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

由表5可知,肝脏中SOD含量高频率(7次/天、5次/天)显著高于低投喂频率(2次/天),相同频率投喂下不同糖源组别投喂对虾淋巴中SOD含量组间无显著影响(P>0.05),组间无交互作用;各组之间T-AOC和GSH-px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表5 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

三、讨论

1.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的影响

实验发现日投喂5次/天后对虾增重率略高于7次/天,但均显著高于2次/天,糖源对对虾增重率无显著影响。有研究表示适当提高投喂频率可以提高虾类的生长速度,凡纳滨对虾胃伸缩能力较差,胃容量小排空较快,提高频率可令对虾空胃时间缩短,提高饱食时间而获取饲料中更多营养。但当投喂频率过高时,使凡纳滨对虾尚未消化完全又忙于摄食,易造成对虾免疫疲劳,使能量消耗过快,导致用于生长的能量减少,影响生长,并且过高频投喂会增加养殖成本,易造成饵料残留,使水体内氮含量升高,增加水体负荷。

2.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甲壳动物缺乏免疫球蛋白,主要依靠非特异性免疫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ACP、AKP、MDA是反映对虾免疫能力和赖以生存和生长的重要免疫调节酶,在对虾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对虾血淋巴中AKP、肝脏中MDA含量无显著差异,投喂7次/天、5次/天肝脏中AKP含量显著高于2次/天,投喂频率5次/天时淀粉组AKP含量显著高于蔗糖组。蔗糖组和淀粉组对虾肝脏中ACP含量均以7次/天最低。AKP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细胞坏死程度,提高投喂频率有利于参与防御机制中磷酸基团的转移和代谢,进而增强对虾免疫力;凡纳滨对虾对大分子的淀粉糖源的吸收能力优于蔗糖,可促进消化道对饲料营养物质是吸收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反映在对虾生长速度加快。对虾肝脏内ACP的活力与对虾体内物质运输有关,是对虾重要的免疫酶,但投喂频率过高可能会增加水体中氮含量,造成对虾免疫力下降。对虾MDA含量无显著差异,当投喂频率过低时会抑制对虾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使机体MDA的含量增加。

3.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的影响

当水产动物营养不良或是肝脏受损时,往往会导致血淋巴中GOT和GPT含量升高,本实验中血淋巴GOT和GPT并未受到投喂频率和糖源总类的影响,即投喂频率变化没有对对虾肝脏造成损害。对虾血淋巴中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肝脏中SOD活力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高,相同频率下糖源间并无显著差异,SOD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可以分解过氧化物消除氧化氢、活性氧,清除自由基,投喂频率增高有利于对虾从饲料中获得更多的能量物质,减少蛋白质与脂质变性以及DNA断裂,从而起到保护体细胞安全,减缓机体老化增强生物体抗病力减少死亡率的能力。淀粉组SOD含量略高于蔗糖组,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种原因,可能由于虾体内没有针对蔗糖分解成小分子的特有酶有关,底物识别度较低,也可能与糖源作为能量源为对虾供能与非特异性免疫力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投喂频率和糖源组成对凡纳滨对虾肝脏中CAT、GSHPX含量无显著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增加投喂频率可以增强对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投喂7次/天对虾免疫能力没有显著高于5次/天,且增加养殖成本,投喂5次/天的淀粉组凡纳滨对虾(0.37g~2.65g)获得最高增重率,两组糖源间免疫能力活性无显著差异,故今后对虾养殖生产实践中建议以淀粉作为糖源,日投喂5次为宜。

猜你喜欢
凡纳滨对虾淋巴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北美淋巴水肿治疗师培养、认证及对我国的启示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