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克军 杨四军 张斯梅 顾东祥 张传辉 许 博 张恒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京 210014)
稻麦两熟是江苏省主要的种植制度,受长生育期水稻品种推广、栽插方式(机插秧与直播稻为主)和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水稻收获期普遍推迟,小麦迟播成为常态,进而导致小麦迟收与水稻迟栽,特别是江苏省淮北稻麦两熟区已初步形成了“迟茬接迟茬”的恶性循环[1]。
基于淮北地区稻麦茬口衔接紧张的状况,从周年均衡高产角度出发,选育抗寒性好、耐迟播、抗逆与早熟高产品种是适应市场的迫切需求[2]。迁麦08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法于2013年选育而成的多穗早熟型小麦新品种,2017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70004,并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受理号20171282.4)。适宜江苏淮北麦区种植。
为适应江苏省淮北地区稻茬偏晚条件下小麦丰产的实际需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以抗寒性好、株型适中、病害轻、产量结构协调、中早熟等性状为选育目标,于2006年春季在江苏省睢宁县配置了铜麦1号/百农矮抗58组合,F1表现生长势旺盛,综合性状佳,经过连续2代混收和3代单株选择,形成性状稳定的群体。经鉴定与品比试验,推荐参加2013-2014年度江苏省淮北片小麦预试,2014-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试,2016-2017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2017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迁麦088。
2.1 农艺性状 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31.9d,成熟期比对照淮麦20早1.3d。幼苗半匍匐,叶片宽大,叶色绿;分蘖力较强,越冬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株高84cm左右,抗倒性强;拔节抽穗早,落黄较早,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子粒椭圆形、半硬质-硬质。
2.2 抗病性 2014-2016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42~2.74),田间病害表现轻。2014-2016年经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鉴定,高感白粉病、纹枯病和叶锈,抗黄花叶病;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鉴定,中抗穗发芽。
2.3 品质特性 2015-201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年平均结果(中筋品种):容重789g/L,粗蛋白(干基)14.7%,湿面筋(14%水)30.6%,吸水量53.0mL/100g,稳定时间6.2min,最大拉伸阻力 414Rm,135E.U.,拉伸面积 74cm2。
2012-2013年度参加本单位品种比较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为553.8kg,比对照淮麦18增产8.11%。2013-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预备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为576.4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3.5%。2014-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为567.0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3.4%,2年均达极显著水平。2016-2017年度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为569.3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4.5%。区试平均结果显示,产量结构为:每667m2有效穗数43.8万,每穗31.5粒,千粒重43.4g。
4.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最适播期为10月10-25日,每667m2基本苗12万~16万株,推迟播种或肥力水平偏低的应适当增加基本苗。播后及时镇压,确保种土密接,保墒促苗。推荐机条播或带状匀播,播后及时开沟,使田间沟系配套,防涝抗旱。
4.2 肥料运筹 一般每667m2施纯氮16~18kg,配合施用磷钾肥。氮肥基苗肥占55%~65%(秸秆还田条件下基苗肥比例适当增加5%~10%),拔节孕穗肥占35%~45%,抽穗扬花后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
4.3 病虫草害防治 冬前及早春及时防除田间杂草,中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4.4 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1] 夏中华,金彦刚,杨永乐,等.小麦明麦2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7):83-84
[2] 戴传刚,侯章梅,姬如松,等.淮北地区稻茬江麦919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J].中国种业,2017(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