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爽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90)
为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国务院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由此拉开了我国种业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新修订了《种子法》,并制修订品种审定等6部配套规章;出台了国家南繁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重要规划;新设立国家七大作物育种、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等科技专项,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种业科研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入“十三五”,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此期间,国际种业巨头也掀起了新一轮合并重组的高潮。面对国内外种业界的种种变化,我国种子企业应该如何发展,通过本文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
“十二五”期间,我国种子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增强,但整体实力还较国际种业巨头有很大差距。
1.1 发展现状
1.1.1 种子企业数量减少“,多、小、散”局面明显改观随着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我国种子企业数量逐渐减少。2016年全国持证企业4156家,较5年前减少50家以上,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大幅减少。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2016年我国前50强市场占有率为35%,同比5年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过去种子企业“多、小、散”局面得到明显改观,企业整体规模明显扩大。
1.1.2 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我国种子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研发投入比重明显提高。据统计,规模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从品种审定数量上看,自2015年始,企业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品种数量均超过科研机构,达到50%以上。2016年企业自主试验和联合体试验品种3600个,是同期国家区试3倍多。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种子企业正在逐渐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1.3 企业并购重组活跃,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随着国家出台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相关政策和企业做强做大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并购重组十分活跃。国内方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农发种业等频频出手并购多家种子企业,垦丰种业对黑龙江垦区种业业务进行了系统性整合等;国际方面,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中信收购益农巴西种业业务等。更多的种子企业通过IPO或登陆新三板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种子企业中,A股上市公司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0多家。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大企业集群尚未形成 从企业经营规模来看,我国种子企业尚未形成大企业集群,种业市场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较国际种业巨头差距巨大。据统计,2015年我国排名前50名和前100名的种子企业营业收入合计分别约为254亿元和333亿元人民币,约合32亿欧元和42亿欧元(按欧元兑换人民币汇率1∶7.9计算),仅为孟山都(被拜耳并购前)2015年营业收入(约91亿欧元)的35%和42%。
1.2.2 与国际种业巨头差距明显 我国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虽有所提高,但较国际种业巨头差距还是很大。以科研投入为例,国际种业巨头年均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0%以上,而我国规模企业仅达到5%以上,如果比较绝对值,则更是形同云壤。在生物育种等种业前端技术的研究上,我国企业则更是远远的落在后面。
1.2.3 科研资源配置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国家鼓励种业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相关政策的出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掀起了同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科研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原有的种业科研体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约70%的科研资源仍旧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种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毕竟时间很短,我国种业以及种子企业过去存在的老问题依旧存在,因此还需要中国种业人共同努力,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近几年来,种业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风起云涌,精彩不断,发展形势可谓瞬息万变。给我们带来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2.1 挑战严峻 国际方面 一是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跨国巨头加速整合,抢占全球市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杜邦与陶氏合并、拜耳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等强强联合接连发生,世界种业垄断竞争格局进一步加深。二是“种业+农化”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从数例并购案例可以看出,世界垄断巨头们正在推进“种业+农化”产业发展模式,种业新技术飞速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兴手段的应用,使育种定向改良和农业技术服务更加精准快捷,对我们种业界提出新的技术挑战。
国内方面 一是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产业正处于转型期,种业领域正在从粮食作物为主向经饲作物拓展,种业市场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平衡格局。二是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受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种子企业优胜劣汰加剧,品种同质化、经营模式雷同的局面正在加速改变,重组、淘汰正在成为常态。三是品种创新仍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新兴技术应用还处于较低阶段,需要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引领与应用。
2.2 机遇难得 国际方面 一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种业“走出去”开启了一道大门,有利于国内种子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相关国家及地区新兴市场。二是“国家力量”进驻种业,中国化工集团成功收购先正达,使中国化工集团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种业巨头;中信收购益农巴西种业业务,都有力推动了我国种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步伐。
国内方面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从财政、金融、税收、人才流动、资源配置等多方面都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随着市场新平衡点的形成,市场机会大大增加。三是国家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将重振粮食种植市场,是种业界的超级利好。
3.1 夯实基础,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品种创新水平种业的核心在品种创新。发达国家现代种业市场中,主导商业化品种发展的是大型跨国种业集团。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真正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并不多,而且品种创新主要模式还是以传统遗传育种为主。因此,我国种子企业应抓住国家政策支持机遇,夯实自身科研育种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或志同道合的企业,抓紧基因编辑等前端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我国品种创新技术水平。
3.2 强强联合,形成能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大企业2011年,国务院发布国发8号文件,推动了种业进行并购重组,使种子企业数量在短短的几年中,由8000多家缩减至4000多家。然而,“大企业并购同质化的小企业”仍然是我国种业并购的主要类型,除实现了合并财务数据的功能外,这种整合并没有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目前,我国年销售收入2亿欧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3家,经营规模上已经接近了全球前十强,但竞争力却与全球种业前十强相差较大。因此,我国种子企业需要进行强强间的整合,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形成属于我们民族种业的全球十强企业。
3.3 细分功能,大中小型企业区分目标市场定位目前,我国种子企业不论大小,都习惯把业务做得“全”一些,这也是我国种业市场容量足够大、足够分散所导致的结果。但随着我国种业的不断发展,市场集中度正在逐渐提高,“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规模逐渐壮大,留给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因此,中小型规模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转变职能,向经营或者服务领域转变。其中,中型企业应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做专做精”某一细分领域或区域;中等规模以下与小型企业应考虑转变为服务型代销商等。通过区分定位,形成合理的企业层级梯次,改变现有种业市场结构,确保我国现代种业健康发展。
3.4 拓宽思路,逐步实现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进入工业化、生物化发展阶段,决定了农化企业对种业进行纵向兼并的可行性与必然性。拜耳并购孟山都、杜邦并购先锋以及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等案例证明,全球种业发展已经进入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阶段。我国种子企业虽然在规模实力上同国际种业巨头存在差距,但前进的步伐不能落后。我国种子企业应勇于创新,拓展上下游产业,横纵向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实力。
此外,我国种子企业还应该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速发展;强化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建设等。
企业强,则种业强。只有企业做强做大,我国现代种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国种子企业肩负着支撑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使命,在未来发展中,应勇于自律,敢于创新,诚信经营,为创制良好的种业发展环境,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