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1-17 15:17
河南农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信阳市浉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孔倩

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适应我国国情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大力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近年来,信阳市浉河区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机结合和主力军的作用,以茶叶、蔬菜、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从大众农业粮食生产、水产、畜牧养殖、乡村环境治理等各方面强调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浉河区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一、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浉河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主城区、老城区,也是信阳市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金融中心。全区现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1个物流产业集聚区,面积1512 km2,总人口66.35万人。浉河区拥有“山、河、湖、城、园、林”得天独厚的生态大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65%,山林面积11万hm2,耕地面积1.8万hm2。浉河区农业既有明显的城郊都市农业的特点,又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既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遍应用和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的愿望,又有大量城市人口需要消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浉河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理念,着力打造以围绕南湾湖的“一湖碧水、十美乡村、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的绿色产业带,围绕市区“菜篮子”供应建立近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截至2014年底,浉河区成功跻身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信阳市在制定浉河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提出了生态立区、创新突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二十字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全区上下的广泛认同,成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浉河区生态农业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浉河区生态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1.采用生态种植及配套技术,打造信阳毛尖生态品牌发展模式。浉河区沿南湾湖6个乡镇,不断强化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和管理,打造沿南湾湖百里生态茶廊品牌。一是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茶园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作好茶园缓冲带和路、渠、林、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在茶园中科学放养蚯蚓,合理间作果树、蔬菜、绿肥等,建立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三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科学推广茶林间作、茶果间作、茶菜(花、药)套作、猪—沼—茶复合等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模式,营造宜茶小气候。四是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维护茶园生态系统平衡。

2.整合资源,打造生态大农业发展环境模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浉河区立足半城半乡的实际,从城区和乡村两个方向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增长、生态发展、大美崛起,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全区相继深入开展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一是对南湾水库周边的谭家河、柳林、十三里桥等乡镇内排放不达标的生猪养殖场进行关闭取缔,在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等乡镇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做到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置。二是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7个,浉河区由此成功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三是加强传统农业转型,形成十三里桥的草莓、樱桃生产基地,东双河镇、游河乡、吴家店镇、双井办事处的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建成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家,正在审批的6家,已建成通过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家。四是传统大众农作物水稻生产,通过集成推广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与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相比,年减少碳酸氢铵用量1700 t,减少农药用量3 t,实现了水稻生产化肥农药零增长。

3.利用自然区位优势打造生态园发展模式。浉河区以茶叶、蔬菜、瓜果、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初具成效,已建成运营的有11家,如以柳林乡龙嘴村桃花寨生态示范园为代表、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为主导经营的示范园区;以东双河镇响山农业生态园为代表、以葡萄、蓝莓、猕猴桃等采摘体验和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导经营的示范园区;以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为代表的集生态农业种植示范、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等。另外,双井凤鸣湖生态林业观光园、十三里桥绿岛国际农业生态园等一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生态园区的建设衬托着美丽茶乡魅力四射。

4.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浉河区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强调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生产,注重农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确权办证效率。目前,全区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50%以上,3.33 hm2以上面积经营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有9162户,承包经营面积8.26万hm2(含耕地、林地、茶园)。全区发展家庭农场42家,流转土地0.24万hm2,配备大型农机72台,小型农机239台,带动农户近千户。

5.以南湾湖为中心的生态观光发展模式。近年来,浉河区紧紧抓住信阳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全区抓住被批准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招引、催生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如茶乡风情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红色革命圣地游、环湖自驾游日渐升温,浉河区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浉河区沿湖山水美如画,茶香四处罄肺腑,在多方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生态茶庄园,农家乐山庄已成为主题特色明显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品牌。

(三)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浉河区农业生态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浉河区通过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从单一转向系统,从局部推进转向整体推进,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对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如在治理沿南湾湖畜禽养殖污染方面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关闭取缔养殖场531家,拆除猪舍面积27.7万m2。在南湾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等乡镇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初见成效。全区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应用,实行秸秆禁烧,实行生态水利的科学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仅2016—2017年,浉河区完成农建投资2.7亿元,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善了浉河区农业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条件。这些水利项目在满足灌溉和粮食稳产增收的同时,又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生态水利、景观水利等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

2.促进了浉河区生态农业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提升了浉河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通过生态茶廊建设,催生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了茶经济的发展,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入选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龙潭”牌信阳红在2011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成为指定用茶,提升了信阳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区现有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市级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带动了茶产业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步伐,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3.增加了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的信心。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浉河区通过打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如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通过几年的努力投资上千万元,一个新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已初具规模,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的巨大投资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又吸引了政府和社会的投资。浉河区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总投资1400万元,一座经吴家店新镇区跨越游河公路桥的一条长4 km、宽7 m的通向园区高等级乡村公路已修建完成,一批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园区发展,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开发。

4.激发了农村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浉河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关部门全力支持配合。浉河区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茶办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不同渠道大力扶持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开发建设,增强了浉河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改善居民家居环境、修建老年公寓等,实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

二、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多。许多人只是停留在生产安全环保的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层面上,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一些家庭农场及合作社重产值、重产量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自身循环模式不科学而不愿意加大投入进行改进。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受眼前生态建设投入和收益比不匹配的影响,资金投入量受限制,没有科学的中长期规划,生态农业可学可比的典型少。

(二)生态园区建设缺乏横向联合形成拳头产品

目前,浉河区各乡镇都建有1个以上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农家乐山庄遍地开花。但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比较分散,各自为政,建设项目仅限于园区之内,点上精品与面上配套开发没有较好融合,园区和园区之间,园区和生产基地之间横向联合形成拳头产品的不多。多数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对园区以外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较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要顺应城乡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趋向,将休闲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等纳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统筹规划,完善路、渠配套,将示范园区变成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三)生态农业发展层次不高

浉河区生态农业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整体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不高,众多企业表现出半农半商的境况,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狭窄,市场信息不对称,多数生产者仍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小。一些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自生循环模式还不够科学,农业生产化肥零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应用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较多。究其原因:一是行业缺乏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因素;二是行业培养的人才较少,而在人才结构上多为生产技术类,经营管理类人才更少,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行业的发展。

(四)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后,没有全面了解农业生产发展规律,一些企业只看到生态农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和生态高效的一面,没有看到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人力和技术条件等带来的后续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由于这些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往往和专业技术人员脱钩,只有在出现问题造成损失时才会想到找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没有将整个生产过程按科学规划程序操作,一旦遇到关键技术问题,束手无策,往往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受现有体制的约束及推广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形成“灭火式”的工作方法,没有将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企业较好地融合发展。

(五)生态农业发展保障措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多以行政性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包括管理制度和经济激励措施在内的生态农业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等保障机制,以致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缺乏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能对土地、水源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因而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浉河区沿南湾湖水域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许多和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重大举措都是以政府行政行为方式推动的。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企业只有依靠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在合理配置、科学经营上下功夫,政府从政策法规、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大力支持、多管齐下,才能营造一个企业、农民、居民共同认可、多方积极、自愿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加快推进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浉河区通过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建设及围绕南湾湖绿色产业带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及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也逐步建立。面对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建设的质量,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区政府、乡镇政府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定位,提高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浉河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列入乡镇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在政策激励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扩大浉河区公益林的保护面积,加大对化肥农药零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资金支持,对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园区提升改造等企业和组织给予融资便利、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浉河区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一是要重点保护和改善浉河区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对南湾湖周边乡镇、沿出山店水库周边乡镇的水资源保护,对信阳市近郊乡镇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园区等进行中长期统筹规划。二是要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是要解决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潜在的不利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厘清城市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让生态农业建设成为浉河区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现有农业生态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和联合重组,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浪费,及时处理、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做到生态农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的同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城市需要。

(三)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机制

对浉河区茶产业、农业生态园区、生态种养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南湾湖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治理、土壤修复与改善、美丽乡村等有关生态农业建设工程进行统筹部署。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生态园区的理念,加强对现有农业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新模式。建议区政府、乡镇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提供财政支持。同时,要建立区级生态农业人才库,疏通农企对接渠道,让更多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于企业生态农业发展,并完善生态农业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区级农业生态园区考核机制,扶持和优化各类农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此外,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政府推动机制等共同促进浉河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加强技术培训,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利用现有传媒平台,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要展开对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是生态农业和绿色低碳城市融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培训,提高其统筹保护生态农业大环境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和决策。二是要对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者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广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实用技术,以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和浪费,发展安全、高效的生态农产品。三是要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耕作制度和加工工艺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