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现有市、县(区)级种子管理机构10个,实有人数138人。其中,市级20人,县(区)级118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1人,技术人员持证上岗人数42人。在人员层次结构方面,40岁以下的76人,40岁以上的6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61人,大专以下学历的77人。在人员编制方面,参公人数5人,事业全供51人,差额25人,自收自支57人。执法证持有人数73人。在经费方面,全市基本没有人员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目前,市、县(区)种子管理站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职能,开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种子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承担新品种示范和保护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负责种子市场管理和种子质量管理,负责农作物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管理等多项工作。
为保证执法人员在种子市场管理中正确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职能,市种子管理部门坚持对县(区)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固定组织1~2期培训班,并定期聘请省种子站和省法制办的领导、专家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执法与学法结合,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水平。
全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坚持执法与普法、普法与守法、守法与用法相结合,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是利用报纸、电视、广播、集会,以宣传车、贴标语、挂条幅、发放资料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声势浩大、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二是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法制宣传月等活动,组织人员设立宣传咨询台,开展咨询宣传。三是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种子执法年”等活动,联合农资生产经营诚信企业,向群众宣传种子法律法规,介绍良种知识和种子识假辨假常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各县(区)种子管理部门在优良品种的推广过程中,坚持先区域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加强对品种育、繁、推的管理。严禁未审先推、套牌侵权、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并以区域试验、展示观摩、示范引导的严格流程推广优良新品种,逐步建立起了种子管理部门看展示田推荐品种,广大农民看展示田选用品种,种子企业看展示田营销品种的新模式,降低种植风险系数,加快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步伐。
种子市场管理关键在源头控制,重点在市场监管。近年来,各县(区)种子管理部门、执法大队按照省、市有关部署,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强强联合,多措并举,切实保障了开封市种子市场规范有序和农民用种安全,全市没有出现因种子问题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
市、县(区)种子机构职能交叉,监管力量不足,缺人、缺手段、缺经费。一是办公装备差。许多县(区)种子管理机构,除了有办公室,其他必配的办公条件都没有,无车辆、无电脑、无照像机(摄像机)等开展工作必需的装备,对于上级部门发出的通知、公告等,很难及时获取,管理和执法显得力不从心,影响了对种子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二是人员编制少,经费匮乏。不少县(区)管理部门没有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三是工资待遇低。有的县(区)种子管理人员连工资都拿不全,有的仅发基本工资,自收自支人员还要靠“创收”,极大地挫伤了种子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各县(区)种子管理部门工勤人员比例大,大多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农业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稀缺。在工作中,部分执法人员由于对种子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面对庞大的种子市场和繁杂的管理工作任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偏差,违规管理和违法执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目前,开封市从事种子经营的门店3000多家,基本为委托销售,一些种子企业在委托时不考查场地、资金等,乱委托。大多经营门店不能承担民事能力,发生种子纠纷或案件后无力赔偿。多数经营门店人员缺少或没有种子专业知识,经营者对所经营的品种特性、栽培技术知之甚少,售后服务不到位。
自《种子法》实施以来,全国已有通过审定的品种上万个,并且每年按照1500个审定品种递增,但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品种不到3000个,相当一部分品种是低水平重复。同时,品种名称混乱,一品多名、多品一名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一些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不强的缺陷不断显露,引发隐患较多。目前,全市市场上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有200多个,其中玉米品种100多个、小麦品种近100个、瓜菜品种不计其数,一些品种被夸大优点、掩盖缺点,导致老百姓购种时眼花缭乱,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种子经营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如农资连锁超市、邮政物流、专业合作社,还有众多的个体经销户,分布在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点多、线长、面广。此外,还有众多不备案、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经营场所、走村入户的“零星经营者”,其流动经营性强、隐蔽性大,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均无保障,给种子市场监管造成了重重困难。
种业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各方面对种子管理的期望和要求很高。政府不仅要求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管,还要求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提高种业竞争力。种子产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广大农民要求品种不存在缺陷,对大田生产减产的容忍越来越低。这些问题是种业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特有的问题,也是多年积累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开封市种业的健康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亟待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种业整体水平。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种子管理部门实施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转型工作,明确种子管理站的职责和定位,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部门扯皮,做到各负其责。
一是尽快将执法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技术检测、市场管理、执法设备等工作经费问题。二是加大投入。首先,县(区)级农业执法大队和种子管理站人员的工资由县(区)财政全额发放。其次,省、市、县(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做好种子管理装备工作,配备必要的种子检测设施,培训一批持证种子检验员,并通过农业部认证,为政府监督检验和社会需求提供种子质量检测服务。最后,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以保证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开封市各县(区)种子管理机构,由于人员流动相对较快,不少新成员对农业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业务工作能力不高。建议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执法人员加强思想教育,教育他们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不徇私舞弊,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其次,对他们加强业务培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做到人人有“证”,个个能上岗,有资格监管,有能力监管,监管效率高。
在种子市场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办班培训、持证上岗培训等多种方式,搞好县(区)级种子经营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对种子企业从业人员进行种子法律法规知识和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储藏等业务技术培训。二是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其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三是要做好维权宣传,逐步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根除不法分子生存的空间。
一是严格种子生产、经营准入。严格审核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严格行政许可条件、程序,规范许可行为,构建规范、公正、公开、开放的种子市场新秩序。二是强化基层经营门店的管理。要求经营人员必须具备资金、经营场所、专业知识、售后服务等条件,防止过度竞争,同时与目前的种子监管力量相适应。三是强化种子生产企业监管。重点是强化种子生产企业的种子生产监管,加强品种真实性监管,打击套牌、掺假等行为;强化标签制作管理,超前指导,使企业所印制的标签符合要求。四是提高种子检测能力。加强县级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品种真实性的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种子检测能力,加强播种前种子质量事前监管。五是加大种子案件曝光力度。建议在河南省种业信息网设立案件查处专栏,对全省查处的种子案件在网站曝光,一方面,提高案件的执行力;另一方面,曝光违规企业、违规经营门店,促进种子生产经营规范。
建议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科技、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政策向种子产业倾斜。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利用农业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优势种子企业,并积极探索种子生产经营政策性保险和风险基金制度。二是建立市级救灾种子储备制度。为保证种子救灾和备荒的双重需要,在现有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建立市级种子储备体系,重点储备粮食作物种子,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三是建立战略布局合理、相对稳定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探索制种企业和农户补贴机制,提高制种组织化、专业化水平,降低制种风险,确保用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