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芦笋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8-01-17 14:27:09
河南农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枯病褐斑病芦笋

芦笋学名石刁柏,为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国际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种植芦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淅川县自2011年引进种植后,芦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33 hm2。由于生长周期长及管理粗放或管理不当,淅川芦笋病害严重,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为害芦笋的病害主要有茎枯病、褐斑病、枯萎病。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试验和实践,掌握了芦笋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芦笋茎枯病

(一)症状

芦笋茎枯病主要发生在茎枝上。发病初期主要发生在主茎基部,呈水渍状,病斑呈梭形或短线形,周围呈水肿状。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呈纺锤形,中心部凹陷,呈赤褐色,病斑最后变成灰白色,其上着生密密麻麻的针点状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中后期,病斑绕茎7天后,上部茎叶将逐渐失水,被侵染茎便干枯死亡。病茎感病部位易折断。茎叶感病后,如果田间气候条件阴雨多湿,则病斑将迅速蔓延,导致植株大面积死亡。在小枝和拟叶上发病时,则先呈现褪色小点而后边缘变成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并着生黑色小点。小枝发病处易折断或倒伏,茎内部灰白色且粗糙,拟叶上发病比较迅速,笋田7天内即可成片枯黄。

(二)发病规律

芦笋茎枯病的病原菌为天门冬茎点霉菌,起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半露在外,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27 ℃,春季气温的高低与发病早晚密切相关。发病严重程度一般和湿度有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连阴天、多雨或浇大水、排水不良、种植过密等病害发生重。夏秋季节,环境条件为高温高湿,且笋田枝叶茂密,田间郁闭不通风,形成发病高峰期。氮肥过量、植株生长衰弱、管理粗放也是引起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和土壤表层越冬,翌年通过分生孢子经风雨和耕作工具等途径传播,对嫩茎形成初侵染,一般在嫩茎生长10天左右时感染率最高。初侵染后成熟的分生孢子器散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在整个年生长季节中,病菌可反复进行10次以上的侵染。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止茎枯病发生的最根本途径。目前推广的主要抗病品种有冠军、阿波罗、阿特拉斯、杰西奈特等。

2.选择适宜的定植田。定植田要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能强,通透性好、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的地块。前茬作物是桑园、果园、林地的地块不易种植,小麦全蚀病较重的地块也不易种植。

3.彻底清园与土壤消毒。冬季及时清园,将地上部枯枝清除出笋田并烧毁,可以有效减少越冬病原菌基数,减少病害的发生。对土壤地面可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进行地面喷施封闭。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芦笋生长期及时整枝搭架,改善通风透光。适时中耕除草并及时拔出病株。在雨季,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雨季留母茎,合理施肥,春季施肥要重氮肥增磷补钾,复壮肥要氮、磷、钾并重,秋发肥要轻氮肥,重磷肥、钾肥。

5.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喷药要及时、均匀,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留母茎后,当母茎长到20 cm时,用4%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涂茎。间隔2~3 d后开始每隔5~7 d喷1次药,放秧40天后延长到10~15 d喷1次药。芦笋生长期内每次降雨后必须喷施1次杀菌剂。可以使用的杀菌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或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为避免抗药性,可选用2~3种药剂轮换使用。

二、芦笋褐斑病

(一)症状

褐斑病主要为害芦笋的茎、枝和拟叶。病斑发病初期为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由褐色变成灰白色,边缘紫红色,中央密布小黑点。小枝感病后失水枯死,拟叶得病后枯黄脱落,病重时茎秆枯黄干死。

(二)发病规律

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尾孢霉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在茎干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病害侵染源。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逐步蔓延,秋季是发病高峰期。气温在25~31 ℃时传染最重。高温多雨或暴雨过后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褐斑病与茎枯病在防治措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参照进行。防治褐斑病除选用防治茎枯病的药剂外,还可以选用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或25%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三、芦笋枯萎病

(一)症状

枯萎病主要为害根部,引起腐烂、枯死,以成株整株以下逐渐向上枯黄为典型症状。剖开茎部疏导组织褐色病变,潮湿时根茎表面褐色腐烂,产生深褐色病斑,长出浅粉色霉层。

(二)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一般由根部直接侵入,也可以从采割嫩茎的伤口侵入,随水传播,种子可带菌,播后直接侵染幼苗。24~29 ℃适宜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黏土、平畦栽培、低洼处栽培的芦笋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1.选择肥沃、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高的沙壤土地作为笋田。做到排水性好,高培土栽培,及时中耕,增强抗病能力。

2.种子消毒。采用10亿/g活孢子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倍液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20 min。

3.药剂防治。可选用10亿/g活孢子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灌根。

猜你喜欢
枯病褐斑病芦笋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5:30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欧洲“芦笋季”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50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36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烟台果树(2019年1期)2019-01-28 09:34:56
草莓芽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3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04
李树枝枯病发生与防治
浙江柑橘(2016年2期)2016-03-11 2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