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的基本要求
1.有机小麦生产基地的田块宜集中连片,其内不应夹杂非有机农产品生产田块。基地的田间水利设施完善,三沟配套,保证用水和排水,旱涝保收,无水土流失现象。
2.有机小麦生产基地与常规生产基地之间必须有隔离带或缓冲带。隔离带或缓冲带应有明显的标志。缓冲带上种植的农作物,必须按照有机方式栽培管理和收获,且收获的产品仅能作常规产品销售。
3.有机小麦基地必须建立在远离国家二级以上公路100 m以外的地区,基地2 km范围内不能有明显的污染源。
(二)基地的环境质量要求
1.土壤。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2.灌溉用水。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如果涉及到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有关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要求,不得使用即便排放达标的各种污水、废水。
3.大气。有机小麦生产基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和GB 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规定。
(三)有机转换期的要求
有机小麦生产基地的转换期至少为播种前的24个月,转换期内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进行管理。
(一) 品种选择
1.品种选择。应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主要小麦品种有偃展4110、泛麦5号、泛麦8号,豫麦18-99等。禁止使用转基因种子和包衣种子。
2.种子质量。纯度≥95%,净度≥95%,发芽率≥88%,含水量≤13%。
3.种子处理。用90 ℃热水边倒边搅拌种子,5 s后加入凉水,使水温降至55 ℃,搅拌至不烫手为止,再浸种6 h。
(二)种植方式
有机小麦种植必须采用轮作、间作相结合的方式。待小麦收获后轮作水稻,在水稻收获前,套种一茬紫云英绿肥,以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水稻、紫云英必须按GB/T 19630 .1-2011《有机产品》要求生产。
(三)整地及施用基肥
1.整地。进行秋耙茬,做到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耙茬应采取对角线法,不漏耙,不拖耙,耙后地表平整,垄沟与垄台无明显差别,沿作业垂直方向在4 m宽的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3 cm。 耙后应及时填压,以防跑墒,不漏压,不拖堆。 耕整地作业后,要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表土无大土块,耕层无暗坷垃,每5 cm/m2直径的土块不得超过5个。
2.施基肥。底肥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以及上茬作物的秸秆(粉碎),采用机械耕作,深土翻埋的方式,使底肥进入土壤深处,每667 m2施1500~2000 kg/667 m2,不足可外加商品有机肥100 kg/667 m2。
(四)播种期及播种要求
1.播种期。水稻收获后及时整地,准备小麦播种,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
2.播种方法。采用机械条播或撒播,播种镇压后的深度为3~4 cm。 提倡精量播种,每667 m2用种量 15~17.5 kg。
3.播种量。秋整地的地块,做到耢平后及时播种。播种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播种量,总播量误差为±5%,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种满种严。
(五)田间管理
1.施肥管理。小麦播种后,要注意抗旱防涝保证出苗,以达全苗,保证基本苗,拔节期每667 m2用沼液或腐熟清粪水1500~2000 kg追施抗旱保蘖。
2.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通则。一是选用适合的抗性品种。二是制定合适的肥水管理、作物轮作和多样化间作、套种计划。三是通过建树篱、筑巢、促进植被多样化等方法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四是采用机械控制,例如诱虫灯、黄板等灯光、色差手段控制病虫害。五是采用人工锄草、机械除草等方法控制杂草。六是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基因工程产品。
3.病害管理。通过田间管理,降低田地湿度,拔出发病苗株并带离生产区域,控制田间病害的发生。当病害达到防治需要时,使用植物源或者矿物源植保产品进行控制。
4.虫害管理。通过保护生产区域生态多样性,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投入诱虫灯、黄板等机械控制降低虫害发生。当病害达到防治需要时,每667 m2用三保奇花1.5%除虫菊素水乳剂30 mL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喷施或碧拓0.5%苦参碱可溶液剂25 mL稀释1000~1200倍液叶面喷施。
5.草害管理。使用作物栽培技术(轮作、绿肥)控制杂草。采用人工拔除和机械除草。
(一)收割采用联合收割机机械收割方式,在完熟期进行。采收过程中所用机械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二)收割机在用于有机采收前必须进行清洁。
(三)收获后应及时将秸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茎秆切碎还田时,要做到抛撒均匀,宽度和割幅一致。及早深耕,减少田间病菌和虫源。
(四)脱谷后直接用有机专用粮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