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琴
(解放军第101医院内窥镜室 江苏 无锡 214000)
在结肠疾病临床诊断中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常用方法,现阶段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健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结肠镜检查接受率得到了显著增加[1]。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确清洁度对结肠镜检查结果产生了直接影响,临床上有相关研究表明,遗漏扁平腺瘤发生率及肠道准确不充分发生率约为27%,甚至因为粪便对镜面产生污染,甚至对内镜进镜和观察产生影响,也是内镜失败及常见漏诊的原因[2]。门诊结肠镜检查因为患者年龄跨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为肠道准备不佳,导致最佳检查时机延误,无法取得良好治疗结果,因此临床上需要实施有效护理干预[3-4]。本研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34例进行门诊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男女患者人数比例为70∶64,年龄在37~78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2.36±3.18)岁。所有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疾病诱发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前一天需要按照要求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蔬菜,检查前天晚饭六点前吃完,晚八点服用清肠药物,复方聚乙二醇,每四包冲400ml清水,进行欲泻,每十五分钟一次,在两至三小时内服用完毕;二甲硅油散,在检查前四小时用少量水溶解之后重复[5]。检查当日早晨有些不能停用的药物可以服用,如:治疗心律失常、高血压的药物。高龄、体弱患者及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需要两个家属陪同。检查时内镜从肛门插入,仔细观察结肠,因为肠镜有一定曲度,插镜时可能会引起疼痛,若肠镜时患者痛苦难耐或医师判断存在危险时会终止检查[6]。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注意事项告知、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同时给予针对护理干预,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增加信任度,促进患者对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重要性的充分了解。其次,病情指导。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结肠镜检查的原因、目的,并了解患者使用药物史、既往病史等,按照患者病情做好相应准备[7]。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分为I级、Ⅱ级及Ⅲ级。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度+满意度。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 SPSS19.0 进行分析,应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肠道清洁率分别为77.61%(52/67)、91.04%(61/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09%,治疗显效为30例(44.78%),有效为25例(37.31%),无效为12例(17.91%),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治疗显效为30例(44.78%),有效为28例(41.79%),无效为3例(4.48%),结果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为门诊患者较为复杂,农村及老年患者日趋增加,理解能力有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加上宣教知识未能全面有效掌握,肠道准确效果较差,对患者检查结果,甚至会诱发并发症[8]。临床上需要严格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提升了服药正确性、饮食依从性,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肠道清洁程度,及时干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增强患者信任度与满意度[9]。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肠道清洁率为91.04%,与对照组(77.61%)比较显著较高,实验组患者肠道清洁率(91.04%)显著优于对照组(77.61%)。综上所述,在门诊患者进行肠结镜检查前肠道清洁过程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促进肠道疾病确诊率的显著提升,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