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畜牧业对外合作开辟了新的战场,也为中国农牧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开展产业链布局和价值链拓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那么,我国畜牧业在“一带一路”中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畜牧企业又当如何应对呢?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席春玲。
席春玲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2050年,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增加50%。从全球来说,畜牧生产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畜牧用粮食断层,二是人们对高品质畜产品的追求。除上述两点外,我国畜牧业还面临着养殖成本逐年攀升、生产水平提升缓慢的挑战。
短期内,我国畜产品在国际上很难靠价格取胜。那我们靠什么走出去呢?席春玲认为,我国的畜牧企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从畜产品质量方面入手。“‘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要打出中国的特色,没有价格优势的时候,创造品牌优势;没有品牌优势的时候,打造产品特色优势。”
席春玲介绍,我国有些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得到快速发展,更多的是靠着优质的产品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因此,除了打造特色之外,我们首先必须通过转变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的畜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转变生产方式,绝不是指单在硬件上下功夫,不是要把猪舍建得多漂亮,而是怎样把猪养得更好,怎样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猪肉。”她认为,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养殖企业在硬件上的投入普遍偏高,我们最需要的是理念上的转变,细节上的关注。
目前,国内市场上认可度比较高的产品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即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但在国际上,最给力的是动物福利产品。”虽然我国的动物福利发展起步晚,但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席春玲认为,动物福利产品是非常有前景的。因此,要大力倡导适度规模、科学养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