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防治

2018-01-17 11:04
农业知识 2018年31期
关键词:棒状干酪体表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也称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伪结核棒状杆菌能使绵羊、山羊、骆驼、马、牛等多种动物致病,发病特征是受害病羊消瘦、生产性能下降、患病孕羊产出死胎、严重者死亡等。该病发病缓慢,致死率低,发病后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本文从病原、流行病学、症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病原 伪结核棒状杆菌为不规则、无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分类上属棒状杆菌属,具有多形性,呈球状、杆状,偶见丝状;在脓汁中多形性明显,在新鲜脓汁中杆状占优势,而在陈旧浓汁中则以球状占优势。在培养物中则呈较一致的球杆状,排列多成丛状,无鞭毛和荚膜,美蓝染色着色不匀,非抗酸性。本菌对干燥有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对热及多种消毒剂敏感。

流行特点 伪结核棒状杆菌存在于土壤、肥料、肠道内和皮肤上,有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冬天很少发生,多呈散发形式。传染源为患病羊,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伤口,如刺伤、去势、剪毛、抓绒、断脐等,也可经消化道感染;以群养或集约化饲养的山羊多发,绵羊极少发病;常见于奶山羊,发病率可达7%~50%。发病无性别和品种间的差异,在年龄分布上,以1~4岁山羊多发,1岁以下的羔羊和5岁以上的山羊较少发生。

症状 根据病变发生部位,临床上可分为体表型、内脏型和混合型3种;其中以体表型的病例多见,混合型次之,内脏型者较少发生。(1)体表型。病变通常局限于体表淋巴结,以腮腺、颈部及肩前淋巴结多见,病羊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病初淋巴结轻微隆起,触之硬实,有炎症反应,以后淋巴结逐渐增大,边缘界限分明,大小如核桃或鸡蛋,触诊无疼痛反应,化脓后质地柔软并有波动,脓肿自行破溃后,流出黄白色无臭味的黏稠胶样脓液。脓汁排除患部结痂愈后,有的可在原处或近处再发生新的化脓灶,或形成瘘管,脓肿灶较大的可影响颈部活动和采食;有的可引起乳房淋巴结肿大化脓,乳汁性状异常,泌乳量下降;患羊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病程较长,多呈良性经过。(2)内脏型。患羊内脏器官感染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渐进性消瘦,贫血,被毛干燥。肺部患病时,有慢性咳嗽,鼻孔流出黏脓性鼻液,呼吸次数增加。引起胸膜炎和腹膜炎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最后因恶病质而死。病程可持续1~2个月或更长,致死率较高。(3)混合型。兼有体表型和内脏型的症状。

病理变化 剖检见尸体消瘦,被毛粗乱、干燥,体表淋巴结肿大,内含干酪样坏死物;有的体表淋巴结病灶周围皮下组织出现胶样浸润或脓肿。内脏淋巴结(内脏淋巴结以纵隔、支气管、肺门、肝、肠系膜淋巴结多见)肿大,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脓肿、结节,切开病灶,内含淡黄色干酪样物质,陈旧性病灶呈干酪样,周围有较厚的纤维素包囊包裹。有时肺脏与胸膜黏连,胸腔或腹腔内有大量黄白色脓液。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灶由层次清晰含有多量菌体、白细胞及其核碎片的中央组织坏死区和周围的纤维性肉芽肿性包囊两部分组成。

监测与诊断 对动物特征性化脓病灶(无臭味,牙膏样脓汁)涂片染色镜检,如为革兰氏阳性,抗酸染色阴性,呈多形性形态学特征,可初步疑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进一步用血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并加以鉴定。本菌菌落微溶血,易于推动;不液化凝固血清,石蕊牛乳无变化,接触酶阳性;据此,可与化脓棒状杆菌相区别。血清学试验,如抗溶血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也可用来诊断本菌所致疾病。

控制措施 (1)平时预防。必须做好皮肤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皮肤破伤应及时处理,发现病畜应及时隔离治疗,并进行圈舍、用具、食槽消毒。(2)病初时选用0.5%黄色素10毫升、5%葡萄糖250毫升混合,1次静脉注射,3天后再重复1次。黄色素注射液应避阳光,尤其在混合静脉注射时应在无阳光照射下进行。正常0.5%黄色素注射液应该是黄褐色、有金属光泽,若颜色变成黑红色即为光合性有毒性变化,应杜绝使用。(3)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2.5~5毫克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4)局部治疗。可按照按一般外科常规对脓肿连同包膜一并摘除,用双氧水冲洗干净后注射碘酊,最后涂抹磺胺软膏,3天处理1次。(特约记者 石 凯)

猜你喜欢
棒状干酪体表
不同基因型别纹带棒状杆菌耐药特点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
玉米醇溶蛋白基马苏里拉干酪的研制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再制干酪新国标将落地 市场或迎新变化
42株纹带棒状杆菌感染所致呼吸道感染疾病及耐药性分析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微米级棒状氧化铝团簇体的合成及表征
2019年中国干酪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干酪进口逐渐实现国产替代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