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农林局 闫志伟
实施三项调整 激发三大动能开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温县农林局 闫志伟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温县以“两区三县”,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载体,通过“实施三项调整,激发三大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温县“粮”“种”“药”“滩”四大特色优势,拓展中高端供给,积极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新格局。
一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温县率先实施了“高标准粮田十万亩方建设”,统筹涉农项目资金1.1亿元,对十万亩方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建成了十万亩方高标准粮田物联网中心,实施“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创新“三农”服务体制机制,依托北冷乡“三农”服务综合体,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土地流转、农机作业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打通“三农”服务“最后一公里”。2016年,温县被河南省确定为第三批高标准粮田提升示范点。二是着力创建温县模式。在粮食生产上推行“八统一”模式,即统一秸秆综合利用、统一耕地作业模式、统一土壤利用、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要求、统一种植时间、统一管理办法、统一高产创建,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机制、模式进行规范、改造、提升。2017年,全县2.64万hm2小麦每667 m2产量580.2 kg,产量水平领跑全省;2016年,全县1.64万hm2玉米每667 m2产量613.1 kg,1 hm2超高产攻关田每667 m2产量1051.99 kg。三是推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发挥优秀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动粮食生产由高产向高质、高效转变。2017年,温县种植强筋小麦0.14万hm2,豫麦49—198等优质专用小麦0.33万hm2。
一是加大科研力度。整合全县优势资源,成立温县种子协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平安种业与中国农科院成立了全省首家民营种业科技企业院士工作站。目前,温县已拥有种子企业17家,17个小麦品种通过省审,5个品种通过国审。二是扩大温县小麦影响力。为进一步扩大温县小麦影响力,2016年全县建成了全国首家小麦专题博物馆,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与温县签订了研发示范基地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小麦博物馆建设内涵和温县小麦科技创新水平。小麦博物馆被认定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
一是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县开展了温县铁棍山药特异性鉴定,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结合,进行了13个山药样品32项指标检测,温县铁棍山药优势明显。2015年,温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2016年,温县铁棍山药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铁棍山药及其制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目前,全县怀药加工及销售企业14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名牌产品4家、省著名商标5家。二是持续提升质量标准。温林农业局制定了温县铁棍山药质量安全监管、特征及品质标准等8个地方标准;建立5个怀药标准化示范园区,连片面积达666.67 hm2,园区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植保服务、统一农资服务、统一销售对接、统一质量监管),安装物联网设备,接入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实施全程质量可追溯,建设“怀药智慧园区”。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认证怀药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3个。
温县黄河滩区面积广阔,区域优势明显,新蟒河以南约1.2万hm2,为发展优质林果、经济作物提供了广阔空间,初步形成了保和堂万亩怀药标准化基地、丰核农林千亩省级无公害薄皮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移民区千亩优质梨基地等“三大特色示范基地”。优质花生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经济林种植面积0.13万hm2,“一渠两路”(南水北调干渠、新洛路和焦温高速路)两侧绿化苗木基地666.67 hm2。
应用新科技、新手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持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全县信息化管理平台。温县将“互联网+”作为加快“三农”发展的引擎和抓手,投资439.5万元,实施“1+N”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项目,即建立1个“综合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农资监管、价格采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业地理信息、农技服务、农业物联网、农村党建”八大模块,具备信息发布、统计分析、智能控制等功能。目前,平台已具备使用条件,正在录入基础数据,构建“三农”大数据库。二是指导建立信息化试验示范点。支持鑫合实业、红峰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物联网试验示范点,并做好示范点与全县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精准农业”。2016年,两大合作社的种植示范基地被评为“省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一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近年来,全县共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资金9987万元,在3个乡镇52个行政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二是推行绿色生产。启动实施平安种业、鑫山农机水肥一体化项目,开展减肥、减药“两减”试验。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治等技术,启动奔奔养殖专业合作社沼气工程,金汇永真10万t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农作物秸秆转化等项目。三是发展优质草畜,迈出“粮改饲”步伐。年消化全株玉米、玉米秸秆3万t,规划建设紫花苜蓿基地666.67 hm2,一期200 hm2已完成征地工作,计划秋季播种;年养殖铁棍山药蛋鸡30万羽,正在开发富硒鸡蛋、生态猪肉等生态优质畜产品。
一是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温县投入资金2600万元,深入推动达标村、示范村创建。截至2016年,全县达标村、示范村数量分别达到150个、79个。2016年,温县荣获焦作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治理工作先进县。二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温县大力实施乡村规划、村容村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六大提升工程”。2015年陈家沟成功入选河南省“十佳最美乡村”,2017年温县被授予“焦作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被列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试点”。
大力实施“农业+”战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农业的核心联结作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整合温县怀药、种子、林果、光伏、太极拳、南水北调干渠等资源,在全县周边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园区,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了总投资1.3亿元的绿康公司光伏+现代休闲生态农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保和堂瑞祥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打造集现代农业科技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融合的空间体验产业园区。
依托温县环城水系、南水北调绿色廊道、黄河滩区等资源,谋划了总投资3.4亿元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分为道路、水系、重点区三大区域,建设总面积0.21万hm2。谋划了“三园两带”项目,即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万亩森林文化主题公园、万亩休闲采摘生态园,沿黄滩区生态农业旅游带、南水北调休闲观光带,建成后将实现县域农业的二次发展和农民的二次创业。
利用好太极拳发源地品牌优势,推进太极拳与怀药养生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四大怀药“食养”资源,开发怀山药露、山药酒、怀菊花茶等新型功能性食品和健康保健食品;推进太极拳与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农业庄园,融合太极拳文化,形成练太极、食药膳、游田园等特色养生体系,打造大健康、大养生品牌。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实现农村“三资”转换,即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的转换,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释放改革创新活力。截至2017年6月,温县已发展农民合作社1255家,其中合作联社4家,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2家;家庭农场8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6年12月16日祥云镇关召村率先颁出了全市首张新版确权证书,目前全面进入颁证和档案整理阶段。二是成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设立“温县现代农业发展担保和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为500万元,基金存入县信用联社开设的专户,由合作银行用于支持温县现代农业发展,已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1038万元。三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成立温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流转土地经营权近万亩。进一步完善优化工作机制、流程,有效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一是推动农村双创。通过政策、项目、资金倾斜,大力实施“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初步筛选出8家创效型产业村、104家创新型企业和1040家创业型农民。优化创业环境,全力打造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2016年,平安种业“星创天地”被河南省科技厅批准为“第一批河南省星创天地”。二是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工作。为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利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成员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3月温县启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制工作。目前,已完成首批6个试点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工作,成立了股份制公司,第二批改制试点村改制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探索土地托管服务。近年来,全县植保、农资、农机等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扩展业务范围,开展了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这种经营模式,创新了过去传统意义上土地租赁的经营权流转方式,既保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又使农户利益有所增加,还降低了农户服务费用,深受广大农户喜爱。截至2017年6月,全县土地托管面积0.36万hm2,其中全托管面积0.23万hm2,半托管面积0.46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