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辨证论治中风病研究进展

2018-01-17 10:50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风病中风脾胃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本病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中风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备受关注。多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解中医治疗中风病临床进展,现主要从五脏辨证角度对近6年中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如下。

1 中医五脏与中风病的关系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经过长期的探索,现已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中风病病变部位在脑,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中医学最早认为五脏中风乃因风邪入侵,而致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有学者认为:五脏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间相互影响,且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上达于头部,故中风病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临证可从五脏入手治疗中风病[1]。

2 中风病的中医脏腑辨证论治

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方法。中风病虽病位在脑,但与各脏腑相关。

2.1 从肝为基础辨证论治 从古到今,从肝肾辨证治疗中风病的记载居五脏之首,中风病与肝关系密切。戎志斌等[2]从肝入手多角度论述了肝与脑病密切关系,而中风病为脑病常见病种之一,故中风病亦不例外。肝肾阴虚,虚阳上亢;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或肝肾阴亏,相火妄动;或肝血虚,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胆气虚寒,失于决断,均可发为脑病。其治法依据证型不同,分别给予滋补肝血、疏肝理气、滋补肝阴、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温胆化痰、补肝阴清相火。盛芳等[3]论述了周慎主任从肝论治中风病,运用熄风平肝、化痰清肝、滋阴柔肝、养血补肝等治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满意的疗效。

针对肝阳上亢型中风病,许兆玉等[4]研究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中风先兆的疗效,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山楂、桑寄生、夜交藤、丹参、水蛭),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形成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中风先兆疗效显著。黄月芳等[5]将120例肝阳上亢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天麻钩藤饮加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组临床疗效、调节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天麻钩藤饮能提高肝阳亢上证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王红胜[6]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半夏、党参、龙骨、牡蛎、黄芩、桂枝、大黄、茯苓、桃仁、赤芍、丹皮)治疗脑梗死病人30例,有效率高达10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针对阴虚风动型中风病,张社峰等[7]将53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风防治灵1号(太子参、制首乌、大黄、决明子、胆南星、水蛭、天麻、全蝎),对照组给予灯盏生脉胶囊,观察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提高阴虚风动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李录山[8]应用镇肝熄风汤加味治疗中风阴虚风动型病人,临床疗效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镇肝熄风汤在辅助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具有独特的中医优势,可有效改善卒中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减少中风后遗症。韩翠翠等[9]研究桑麻地黄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的临床疗效。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推拿、肢体语言训练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桑麻地黄汤加味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桑麻地黄汤加味结合西医及针灸、推拿、肢体语言训练康复等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2 从肾为基础辨证论治 肾虚与中风关系密切,早在《内经》 中已有论,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严一文[10]认为脑病(中风病)之根本病机为肾精气亏损,而化生风、瘀、痰、热、毒等病理要素。治疗需以补肾益气为基本大法,佐以活血、化痰、通络、泄毒等。肾虚存在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临床对于补肾法在中风病各期应用各有研究,主要包括中药与针刺疗法。靳建宏等[11]认为:急性期以化痰逐瘀为主,佐以补肾,通腑泻热,标本同治,浊气可降,痰瘀可化,肾气可复;恢复期以补肾为主,益气活血,化痰逐瘀,脉络通畅,脑髓得充而偏瘫、语蹇渐恢复。

2.2.1 急性期治疗 林茵绿等[12]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急性期虽以风、火、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但肾虚这一病机也贯穿于这一阶段中。将7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补肾护脑方汤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丙二醛(MDA)下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升,中医症状积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补肾护脑方有利于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症状,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张树泉等[13]认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机为肾虚血瘀痰阻,治疗当以补肾活血化痰为要。将1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益肾通脉方,药物组成为制首乌、炒山药、山茱萸、麦冬、石斛、五味子、肉苁蓉、菖蒲、郁金、茯苓、当归、川芎、全蝎、益母草、炙甘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益肾通脉方治疗证属肾虚血瘀痰阻型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2.2.2 恢复期治疗 赵平丽等[14]认为中风恢复期以肾精亏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当以补肾化痰祛瘀为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补肾活血祛瘀方颗粒剂( 淫羊藿、沙苑子、巴戟天、熟地黄、黄芪、水蛭、全蝎、蒲黄、远志、石菖蒲、赤芍、川芎、泽泻、茯苓等),对照组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组有效率为94.85%,对照组有效率为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r 指数评分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补肾活血祛瘀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疗效与脑心通相似,能够明显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王小亮等[15]将60例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治疗、针刺、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利咽饮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评分,判定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头晕目眩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腰膝酸软、痰多亦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在言语謇涩、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痰多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50.00%。认为补肾利咽饮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途径改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病人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丁德光等[16]将285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补肾祛瘀法针刺,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法治疗。观察组主穴取百会、内关、三阴交、血海、阴谷、太溪、丰隆、太冲,对照组主穴为双侧风池、患侧肩髃、患侧曲池、患侧手三里、患侧外关、患侧合谷、患侧伏兔、患侧足三里、患侧阳陵泉、患侧悬钟患、患侧三阴交,并随症加减。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87.32%,高于对照组的70.63%(P<0.05);观察组对中风恢复期的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认为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临床疗效明显。

2.2.3 后遗症期治疗 郑绍周教授认为,相对于中风急性期,中风后遗症病机更加复杂,病情更加多变,由于病人体质、疾病阶段、所经治疗等因素影响,辨证更为困难,但其基本病机不外风、火、痰、瘀、虚诸端,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风、火、痰、瘀为主,本虚主要责之于肾气亏虚[17]。补肾法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方法。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认为:中风后遗症具有的病机特点即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常见气虚、肝肾阴虚[18];同时肾阳不足也是中风后遗症期不可忽视的一面。临证时,朱教授随时注重培补肾阳,常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症属于中风后遗症,吴泉[19]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益肾疏肝汤(柴胡、白芍、郁金、炒栀子、益母草、五味子、熟地、枸杞子、巴戟天)治疗病人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组给予自拟益肾疏肝汤治疗。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在治疗4周和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有显著抗抑郁疗效,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肾疏肝汤能够明显减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HAMD 评分,疗效与盐酸氟西汀相当。

2.3 从心为基础辨证论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藏神,亦主神明,而脑为元神之府,心与脑关系密切。名医张朝和认为中风多由心阳虚衰而致,治疗当以强心通脉为法[20]。孙冬梅等[21]从文献学、症状学、发病学、中药方剂学及针灸学五方面论证了从心论治中风病的观点,进一步完善其病因病机,为临床从心论治中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心主血脉,血在脉管内运行不畅而成血瘀,临床常用活血类药物以通心脉。陈玉勋[22]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结果治疗72 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还原比黏度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用血栓通注射液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鄢圣娟[23]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残疾程度量表,NIHSS和BI评分。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残疾程度量表(MRS)评分观察组无症状、中重度残疾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有较好效果,可促进病人脑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的康复。

2.4 从脾为基础辨证论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风病亦不例外,可见中风病与脾胃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胃亏虚,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积生痰,痰阻经络,瘀阻脑窍,或日久化热生风,挟痰上犯发为中风。再者,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脑窍失养,或气虚生痰生瘀,或气虚气行无力,或脉络空虚,外邪易乘虚而入,致气血痰瘀痹阻而发病。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中焦脾胃功能状态与中风病的发生及病机演变密切相关,指出四点致中风的病因病机为:脾伤失运,痰浊内生;脾胃亏虚,正气不足;肝脾失调,化生内风;枢机不利,气血逆乱[24]。现代社会,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众甚多,损伤脾胃,进而发展为中风。宫洪涛教授在治疗中风病时同样重视调理后天之本脾胃,认为中风病之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正气亏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升降失调、气机逆乱,其调理脾胃治疗中风病的思想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充分肯定[25]。阳蓉辉等[26]将健运脾胃应用于临床观察中,经治疗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好转率高达85%。邱朝阳等[27]从时间医学、现代医学生物研究及中风发病之病机范畴,探析脾胃与中风的内在关系,指出脑钠肽是双重分布于脑及胃肠道的肽,揭示了脑和胃肠密切相关的理论确有现代医学生物研究基础;中风高发于脾胃经当令时段;脾胃功能失调贯穿于中风病之始发及康复治疗过程,从脾胃论治中风具有优势之处。孟湧生等[28]认为:脾胃功能减退启动人体衰老,饮食失节、情志劳倦内伤脾胃,脾胃受损,导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湿浊内生,湿聚成痰,痰湿交阻,气机逆乱,血行失调,瘀血内生,从而形成湿、痰、瘀、毒、虚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2.5 从肺为基础辨证论治 唐宋以前, 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但唐宋以后,中风病鲜有学者从肺论治。黄永回[29]应用中医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以下7个方面论述了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与肺之间的关系:①肺主气、朝百脉与中风之瘀血;②肺主宣发与中风之痰浊;③肺主肃降与中风之气机逆乱;④肺肾相生与中风之精血亏虚;⑤肺主治节与中风之偏瘫;⑥肺主通调水道与中风之肢体肿胀及尿闭;⑦肺合大肠与中风之腑闭。肺之生理功能失常,则出现瘀血、痰浊、气机逆乱、精血亏虚、偏瘫、肢体肿胀、尿闭、腑闭等病理变化,针对性提出治肺之法有补益肺气、滋养肺阴、宣降肺气、清泄肺气等。马萌[30]认为肺失正常功能在中风病的发病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肺失肃降,则气机升降失常,发为中风之气机逆乱;若肺气不降,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发为中风之痰热腹实;若肺气失宣肃,则肺失通调水道,发为中风之肢体浮肿;若肺虚,则不能生肾水,发为中风之肝阳上亢;若肺气虚弱,肺朝百脉功能失调,则血运无力,脉络疲阻,发为中风之半身不遂;中风多在冬春季节发病,风为当时之气,若肺失治节,则肺不能正常调节季节的变化,发为中风之“外风学说”。张习东[31]总结前人对中风病相关探讨,并指出:中风病中经络不论是风痰阻络,还是阴虚风动、正虚血瘀,它的病位均在营卫,涉及肺经、肝经,治疗上应以调和营卫为前提,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运用祛风化痰、滋阴熄风、活血通络等药物。

2.6 从肝肾为基础辨证论治 范小会等[32]围绕“肝肾同源”,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认为中风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亦称“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经络相通。两者同居下焦,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由此衍生出了从肝论治、从肾论治、肝肾同治之法,对临床治疗中风病具有实际意义。文宗军等[33]认为中风病急性期,邪气炙甚,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溢,故以标实为主,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进入恢复期,邪气已去,则以固本为主,治疗宜滋养肝肾,潜阳熄风。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血栓通针,治疗组加用滋肝补肾方(怀牛膝、白芍、天冬、生麦芽、玄参、川楝子、茵陈、龟板、桑葚、生地、生山楂、甘草),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程度与中风中医临床症候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滋肝补肾方对恢复期脑梗死有明显疗效。谢谢等[34]将本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滋养肝肾方(怀牛膝、生白芍、天冬、生麦芽、玄参、川楝子、茵陈、生龟板、桑葚子、生地、生山楂、甘草),对照组加用血栓通粉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程度与中风中医临床症候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滋养肝肾方对恢复期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3 结 语

近年来中医五脏辨证治疗中风病已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及比较深刻的认识。中风病其病位在脑,但与五脏相关,多数认为肝肾两脏密切相关,或从肝论治,或从肾论治,或从心论治,或从肺论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肾论治,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及一定的疗效。但临床研究仍存一些局限性,造成此现状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研究样本量小,未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及双盲原则,疗效结论可信度不高;②观察指标量化不够,各医家各有独到见解,难以形成规范化的辨证分型标准,需做大量病例的总结研究,得出更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指南;③在研究中应明确入选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更规范化。中医治疗本病虽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有待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汲取众医家之精华,定能为中风病的防治工作找到更好的方案。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中风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