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亮:乡间路上的管道卫士

2018-01-17 09:17
中国盐业 2017年22期
关键词:巡线盐业赵国

■ 洪 艳

从荣炳到高资50公里的采输卤管线上,有一支由3名党员组成的巡查队,每天往返巡查一遍管道,是他们雷打不动的任务,他们是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的行者。赵国亮,就是管线巡查队中的一员。

初识赵国亮是在2011年镇江公司承办的中国盐业总公司财务会议上,180厘米的大高个,75后,显得非常的干练。当时他被调到会务组做接待工作,原本他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但他却经常岔空帮忙,跑前跑后,人手不够时他主动补位,话却不多。

镇江公司6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投产前,涉及到一批员工的岗位调整,赵国亮就在其中,他要从销售一线调到生产一线,离开自己奋斗了10多年的地方,去和3根管道打交道。尽管有些不舍,但在调岗谈话会上,他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服从单位安排”。

进入巡管岗位后,不分寒暑昼夜,只要是有群众反映管道问题,赵国亮总是第一个开赴现场摸清情况。镇江大学城迁建涉及公司管道改线,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都扑在现场,心里想的只有早日恢复生产。

晴朗的午后,没有一片云,没有一丝风。背上工具箱,戴上安全帽,赵国亮又出发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爱有多深,情有多长,汗水在阳光下闪闪亮。”赵国亮挺喜欢这首歌,感觉就是为他们巡线工写的,来巡查队以后,无论刮风下雨,50公里的管线他每天都要来回巡上一遭,看看管线是否完好,标识是否被移动。每天这么风吹日晒,赵国亮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砺,脚底也起了厚厚的老茧。

如今有些年轻人喜欢在一些运动软件上晒每日步行数,赵国亮对此有些不置可否,每天1万步又算得了什么。“有时一天得走上10公里,早就习惯了,我们这行看上去枯燥,可没一定体力,真干不下来。日常巡线工作需细致入微,有时管道阀门处有轻微的渗水,不明显,要仔细看还要用手摸才确认,如果不能及时维修发展成大面积渗水,不仅会影响生产,涌出的卤水也会影响附近居民生活。”

管线埋在地下1米深处,沿途地质条件复杂,有湖泊、有山地、有村庄田野,为了掌握管道的运行状态,他采用分段式全覆盖的工作方法,做到有巡查有记录,有隐患有整改,有故障有排除。遇到巡管车不能进入的地段,赵国亮就从山间地头走,徒步攀爬。遇到雨天,地上泥泞不堪,走起来一脚深一脚浅,即便这样,该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真正做到了“用脚丈量”。

2016年7月底,位于高资镇厚固村的草莓园内回水管发生泄漏,在天气炎热的抢修现场,隐约听到有人说“管道是咱们企业的生命线,请大家帮忙再加一把劲,辛苦了!辛苦了!”循声望去,是一个高大的身影伫立在泥泞的事故现场。走近看,发现他那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越发蓝得透彻,露出的手臂上被叮了许多扎眼的红包。“夏季野外作业,常有蚊虫相伴,我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防蚊水早就没用了。”赵国亮在现场不停地穿梭指挥,却不露疲态,在他充满血丝的双眼里只看到坚定和信念。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昼夜的奋战,卤水终于在管道内欢快的流淌起来。

赵国亮的父亲也是一个老盐业人,当年他父亲从荣炳码头退休时,把一本本工整的工作记录交接到单位,认真负责,忠诚敬业的良好家风就得到了传承。从原先的一个乡镇小矿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公司这些年的蓬勃发展见证了赵国亮一家两辈人对盐业的热爱。

赵国亮扎根家乡,守护着家乡最宝贵的盐卤资源,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年面对党旗许下的庄重誓言。

猜你喜欢
巡线盐业赵国
把你戴在胸前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基于共振磁耦合供电及电磁传感定位的无人机智能巡线技术与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巡线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希望在肩上
巡线工的春天
《中国盐业》杂志倾情关注影响盐业发展改革的人和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无人机在电力巡线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古法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