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田辉 王风良 卞康亚 朱展飞 陈 华 车晋英 朱加萍 梁文斌吴明昊 李林华 周国妹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植保植检站 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 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农技中心 6;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0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其生产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害的影响,其中稻纵卷叶螟取食并纵卷水稻叶片,给水稻的光合作用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发生时会导致水稻减产[1-2]。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虽然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但由于注重采用农业、物理措施以及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控制,且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最终有效地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大丰区挽回稻谷14 000 t)。为给江苏省及周边省份进行稻纵卷叶螟绿色统防提供参考借鉴,笔者总结了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分析了该虫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绿色统防集成技术,以供参考。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四(2)代卵孵盛期常年在7月15日,早发年份在7月5日,迟发年份在7月25日。进入7月,水稻开始分蘖,由于水稻植株前期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五(3)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水稻孕穗期,一般年份发生偏重,水稻受害后,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幼穗的分化发育,受害严重的水稻植株明显矮缩,上部2张功能叶片和稻穗不能正常抽出,成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均显著下降。六(4)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水稻破口抽穗至灌浆乳熟期,水稻上部3张功能叶片是重点受害部位,其植株受害后直接影响穗粒的灌浆结实,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适宜六(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取食生存的临界水稻生育期是在水稻破口后 20 d左右,卵孵高峰出现在水稻破口至扬花阶段。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适生临界期以后,水稻组织老健,叶片硅质化程度高,气温逐渐下降,初孵幼虫自然存活率极低,难以对水稻产量造成影响。
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总体发生特点为逐代加重、四(2)代零星发生、五(3)代中等发生、六(4)代大发生。
四(2)代轻发生,灯下未见蛾,田间零星见蛾,零星查见危害。
五(3)代持续发生时间长,残虫量普遍高,系统田百穴残虫量:直播稻22.7头,机插稻47.4头。
灯下虫量:7月21日始见,当日1头,全代累计诱虫162头;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即8月8~9日每天蛾量为16头、8月13~14日每天蛾量为13.5头,灯下蛾量为近10年最多。
系统田:7月23日见蛾,出现2个蛾峰,与灯下蛾峰一致,8月8~9日每667 m2平均每天蛾量为265头、8月13~14日每667 m2平均每天蛾量为280头,全代每667 m2累计蛾量为2 928头。
大田赶蛾及田间卵量:据8月8日普查,大丰西部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380头、平均145.2头,百穴卵量为0~40粒、平均9.23粒;东部沿海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2 200头、平均523.6头,百穴卵量为40~140粒、平均92粒;全区每667 m2蛾量加权平均为205.6头。据8月12日普查,西部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520头、平均161.4头,百穴卵量为0~140粒、平均23.65粒;东部沿海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1 800头、平均415.7头,百穴卵量为0~320粒、平均75.6粒;全区每667 m2蛾量加权平均为245.6头,百穴卵量为55.72粒。
虫量及大田危害:据8月30日调查,百穴残虫量未治田为35.1头、防治田为2.85头,平均卷叶率未治田为6.24%、防治田为0.26%。
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迟,高峰明显,成活率高,属大发生。
灯下蛾量:8月21日见蛾,全代累计53头。
系统田蛾量:8月21日见蛾,9月5日之前每667 m2蛾量一直维持在50头以下,9月6日每667 m2蛾量激增至150.33头,9月10~12日为蛾量高峰期,日平均每667 m2蛾量为305头,全代每667 m2蛾量累计为6 100头。
大田蛾量:9月10日赶蛾,有蛾田率为100%,每667 m2蛾量为20~1 600头、加权平均为305.6头。
卵、虫量:9月12日调查37块田,百穴虫卵量为0~280头(粒)、平均为68.74头(粒)。
最终全区未治田块平均自然卷叶率及百穴虫量分别高达64.52%和185.6头,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
常年稻纵卷叶螟在大丰区的主害代只是五(3)代,2017年由于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早、五(3)代迁入量大,加之大丰区气候条件适宜,致使2017年稻纵卷叶螟的主害代在五(3)代的基础上,六(4)代也成为主害代,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五(3)代稻纵卷叶螟自8月上旬以来,蛾量高、峰期长、虫卵量大[如东部稻区局部田块百穴虫卵量近1 000头(粒),是大发生标准的5倍],且蛾峰持续时间长,增加了适期防治的难度,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大丰区2017年温度、湿度适宜,过程性降雨多,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迁入、产卵及卵孵化、幼虫存活。同时,稻纵卷叶螟防治期间遇阴雨天气(8月12~13日降雨量分别为27 mm、26.3 mm;8月19~20日降雨量分别为145.6 mm、22.4 mm),用药时田间保水难,导致田间药效下降、残虫数量高,这也是201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2017年9月上中旬大丰地区气温适宜,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雨日多等,水稻未能及时搁田,加之水稻旱直播面积增加,导致水稻生育期比常年迟5~7 d,水稻营养生长旺盛、贪青、迟熟,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虫存活,造成蛾多、卵多、虫多、卷叶率高、防治难度大,且少数农户用药不及时、思想上不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效果。
大丰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近4×104hm2,稻纵卷叶螟是大丰区的主要迁入害虫,其防控一直是当地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2006年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新理念,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病虫防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开展以稻纵卷叶螟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保证水稻生产安全、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是生产所需、形势所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准确测报是防治该虫的前提和基础[3]。针对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的严峻形势,大丰区植保植检站专门派2名同志负责该虫情的监测工作,做到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灯下虫量与大田赶蛾、查虫与查卵相结合。同时,由于前期迁入虫量相对较少,为准确掌握虫情,争取全年防治工作的主动权,在四(2)代发生前期,特别注重对田外杂草及其它虫源田的调查。此外,苏北沿海地区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地区[4],大丰区沿海滩涂面积大,加之强对流天气多,是迁飞性害虫迁入的必经之路,迁入量相对较大,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相对较重。因此,在进行虫情调查工作时,要注重对沿海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调查。
稻纵卷叶螟卵巢解剖是测报上的重要措施之一[5],为加强水稻病虫害测报的精确度,要求技术人员能学习并熟练掌握卵巢解剖方法,做到能根据卵巢的发育等级,精确预测下代害虫的发生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防治措施及防治时间,做到精准防治,以及时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为水稻增产增收提供安全保障。
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仅在幼嫩叶或组织上取食,造成针尖大小的白点,一般不易被觉察;2龄幼虫爬到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的叶缘;3龄幼虫纵卷叶片,造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卷叶后用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6]。因此,必须掌握在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期及时用药,避免在3龄期形成卷叶后再用药[6]。
大丰区植保植检站于201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对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8、12、15 g处理,药后5 d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0.08%、92.11%、94.74%;药后10 d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7.31%、95.67%、97.52%;药后21 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1.88%、92.13%、95.43%。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可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稻纵卷叶螟一般在7月上旬末中旬初迁入大丰区,四(2)代、六(4)代发生相对较轻,五(3)代为主害代,发生危害相对较重[7]。但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量大的年份,应积极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要非常重视四(2)代的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下代本地虫源量及发生程度,降低五(3)代、六(4)代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从而减轻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压力。
根据大丰区各乡镇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统防统治,以准确及时地控制稻纵卷叶螟发生,减少其对水稻的危害,确保水稻生长安全。
[1]程家安.水稻害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杨亚军,徐红星,郑许松,等.中国水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5):691-701.
[3]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95-96.
[4]陈善国.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8):17-18.
[5]张孝羲,陆自强,耿济国.稻纵卷叶螟雌蛾解剖在测报上的应用[J].应用昆虫学报,1979(3):3-5.
[6]汪爱娟.稻纵卷叶螟最佳防治适期的试验[Z].第23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2013.
[7]邰德良,李瑛,王泉章,等.东台市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应用昆虫学报,2005,42(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