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地处黄河支流伊河与洛河交汇区,土地肥沃,土壤含钾量高达127 mg/kg,适宜葡萄生长。露地鲜食葡萄同一品种上市时间较华中地区推迟7~10 d,较华北集中产区提早7 d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葡萄品种以中熟的巨峰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有早熟品种如维多利亚、夏黑、京亚等,还有少部分种植巨玫瑰、醉金香、户太8号、摩尔多瓦等中晚熟品种。
2018年偃师市葡萄种植面积0.37万hm2。正常年份葡萄平均产量为2500 kg/667 m2,平均售价为4元/kg,每667 m2产值平均为10 000元。有许多种植面积在0.67 hm2左右或更小面积的农户,由于品种对路、科学管理,每667 m2产值超过了1.5万元。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葡萄成熟期推迟、大小粒严重、品相降低,到8月底全市只有很少一部分葡萄成熟上市。进入9月后,巨峰葡萄集中上市,但天气却多连续阴雨寡照,给大部分尚未上市的葡萄造成裂果,引起酸腐,品质下降使葡萄销售价格徘徊在2元/kg左右,每667 m2产值在4500元左右,使果农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处于生产亏损边缘。到9月底外地客商大部分已转移到河北、山东等地。
究其原因主要是果农栽培管理技术参差不齐,葡萄树栽植密度过大,负载量太高,品种单一,架形不合理、施肥不科学;病虫危害严重,品质没保证,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市场管理混乱,信息发布、销售渠道不畅等,造成葡萄价格连年下滑,果农收益连续4年降低。从2016年至今偃师葡萄面积已经开始缩小。
由于传统的露地栽培,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雨热同季的情况下病虫害滋生更为严重。传统的露地葡萄栽培模式,一年要用药15~18次;而简易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减小到6~8次;大棚栽培需要药剂防治的次数更少,仅4~5次就足够了。设施栽培已经成为未来葡萄栽培的一个趋势,偃师要逐步推广温控大棚、避雨栽培、促早栽培、延迟栽培、休闲观光高效栽培等多种模式的设施栽培来对抗自然灾害、错开上市高峰,避雨栽培应重点扶持。
葡萄是一种花芽容易分化的果树,若不加以控制,产量可能很高。但过高的产量,往往会导致品质的严重降低、树体生长的急剧衰弱及病虫害的严重发生。因此,优质鲜食葡萄栽培必须合理调节葡萄产量。高品质的果子市场欠缺,低品质的果子烂大街。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两极分化会越来越明显,种植户需要转变思路和理念,逐步将产量降下来,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效益。具体根据品种及土壤肥力等因素严控产量。当前,生产上常常通过修剪、花序整形、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办法调节产量。
葡萄是一种精耕细作的作物,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葡萄园的种植效益逐渐减小。生产中,用人工最多的是在枝梢修剪、后期的果穗管理以及采摘上。水肥一体、果园铺设地膜、果园生草和农业物联网技术要能用尽用,施肥、打药、割草、简单的修剪等机械要能用尽用。
葡萄栽培中高强度超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生物功能严重退化,土壤酸化、富营养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使葡萄根系吸收养分出现障碍,呈现出一种土壤“越肥越缺”的怪象。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够促进果树对营养的吸收,增加养分的有效性,有利于葡萄后期的上色和糖分的积累,有机物的缺乏造成葡萄口感不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有机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畜禽粪便和商品有机肥,使用畜禽粪便一定要使用完全腐熟的,否则施入地里会有根结线虫,继而导致根系病害,严重的造成毁园。在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广果园生草、种植绿肥、枝梢还田等生态方法,这些技术也能大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质量分数。
在葡萄生长过程中,主要用药是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中,买到了真药、好药不等于就能真正防治葡萄病虫害了,还必须学会对症、及时、有效、经济、安全、合理、到位、雾化、交替、合法等措施进行科学施药。一要提前防治,在病虫害的防治关键期进行防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应充分了解农药的有效成分和杀菌原理,做到科学使用农药。三要对病虫害应进行整体性的规范化防治。四是要选择正规厂家的药,看时、看天、按量该打哪里打哪里。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偃师葡萄要严格按照“三品一标”的标准进行管理、申报。
针对偃师葡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精耕细作、产量控制、用好肥和药、打造优质品牌等,让偃师葡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