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根据国内外众多专业人士的研究,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环境污染状态;农业以及养殖业的源头污染状态;食品添加剂情况;新原料或者新工艺成熟与否,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政府现行管控是否到位。
食品安全特征及其管理政策。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整个消费交易过程中,生产者往往追求效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则是效用最大化,然而在交易过程中,交易行为的两个主体常常是处于一种博弈状态。在这场博弈活动中,最为重要决定因素就是产品的特性信息,然而食品安全不同于其他的产品特性,在交易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消费者与经营者都没有对该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了解[1]。
消费者行为研究。曾经有许多国外的学者为了进一步了解食品营养与安全特性的一些信息对消费者的个体特征与市场需求的影响,以肉、蛋、奶、柚子、转基因大豆等为对象,对不同人口特征下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以及消费意愿进行研究。在研究报告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受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家庭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各个人口特征下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以及消费意愿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加愿意为食品的安全性付更多的钱,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则会更加重视。
生产者行为研究。在不同的生产者主体中,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其生产成本是不一样的。企业自身更多的是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从长远的利益出发,高品质的产品是维持企业长久盈利的必要条件之一,故而企业一般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
在食品安全的治理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市场自身的调控。当前常见的制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行政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不定期对食品企业进行抽查,倘若出现不合格情况则视情况进行罚款、扣押或者禁止销售的处罚;加强食品安全的教育工作;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活动进行补助。而于市场自身的调控环节而言,就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对于有安全问题的食品及时进行举报工作,并且监督后续处理流程,保证食品安全有问题的企业得到相应的惩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确十分严重,但是这一局面并非不可能得到改善。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首先在食品的生产端就需要进行严格把控,在食品的流通环节也需要进行实时的监测,对流通环节中的坏品进行及时淘汰,以保证事物供应链的卫生。消费者也需要擦亮双眼进行食品的选购,对于价格过低的食品应该学会辨别,而对于“三无”食品更应该提高警觉,保持理性。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做好市场的监督者的角色,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当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