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量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8-01-17 03:12:5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4期
关键词:贫血黏度心血管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率日渐攀升。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红蛋白首先与肺部氧结合后,再将氧运输至机体的各个组织脏器,主要作用是为机体供氧同时将废物运走[1]。贫血较轻时机体出现心血管代偿反应;贫血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心肌本身由于缺氧导致损害。合并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时,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心力衰竭时导致淤血,又加重心脏负担。有研究发现,贫血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2]。

1 血红蛋白量与高血压病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来越突出,中国患心血管病者近2.9亿人,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将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水平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有研究表明,血红蛋白水平与高血压有关[2-6]。据报道,男性和女性血红蛋白水平与高血压[7]和动脉粥样硬化[8]呈独立正相关。荷兰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调整年龄、体重指数(BMI)和日平均温度后,血液血红蛋白浓度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呈正相关[2]。日本一项研究表明,非肥胖男性和女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与高血压有关[3]。意大利一项研究发现,未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血红蛋白和前臂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存在于血压正常人群中[9]。中国一项研究中,血红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升高与高血压患病率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4]。有研究表明,男性血红蛋白每增加1 mmol/L,SBP增加1.3 mmHg(1 mmHg=0.133 kPa,95%置信区间为1.1~1.4);女性血红蛋白每增加1 mmol/L,SBP增加1.8mmHg(95%置信区间为1.6~2.0)[2]。同样观察DBP的相似模式,男性血红蛋白每增加1 mmol/L,DBP增加1.4 mmHg(95%置信区间为1.3~1.5);女性血红蛋白每增加1 mmol/L,DBP增加1.5 mmHg(95%置信区间为1.4~1.6)。

有研究表明,高浓度血红蛋白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10-11]。血液流变学在心血管病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血压持续升高时,可能出现血管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使管腔变狭窄,从而造成机体缺血缺氧,血红蛋白含量代偿性增多可增加血液携氧能力。长期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伤,如左室肥厚(LVH),其发生由多种因素造成[12]。有研究提出,高血压及LVH与血黏度呈正相关,认为血黏度可增加总外周血管阻力,随着高血压程度加重、病程进展,血黏度在总外周阻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13]。方雯[14]研究表明,血黏度与血红蛋白之间呈正相关,在性别相同情况下,不同血红蛋白量组间血黏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红蛋白组血黏度值较低血蛋白组高。

血红蛋白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相关性,基本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根据现有研究,其关联性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肾素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收缩。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组织可能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并刺激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15-16]。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影响血压,也可能影响血红蛋白浓度。有研究发现,内皮细胞损伤与生长因子浓度增加有关[17]。相关研究报道,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与高血压呈正相关[18-19],与血红蛋白浓度增加相关[20]。血红蛋白水平可能随着生长因子增加而增加[20],从而增加高血压发病率。

2 血红蛋白量与冠心病

冠心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在冠心病动脉硬化发展中,血液流变学一直备受关注。Erdal等[2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进行2年随访,发现血红蛋白低于130 g/L组不良事件未发生率为64%,正常组为81%,由此提示贫血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结局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

王俊等[22]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组贫血所占比例较稳定型心绞痛高,冠状动脉重度以上病变病人伴贫血比例较非贫血高,提示贫血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贫血是心肌梗死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可增加死亡率[23-25]。相关研究表明,血液学参数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血红蛋白降低与死亡率有较大关联[26]。最近一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研究发现,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25 g/L,可成为住院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25]。贫血与心肌梗死相关性的机制可能包括以下方面:①降低输送到缺血心肌的氧含量[27];②为保持足够的全身氧输送,通过增加心肌收缩,代偿性心率增快,增加射血分数,提高心肌血供[27];③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储备能力下降,贫血加剧心肌对缺血缺氧不耐受;④若长期缺血缺氧造成心室重构,心腔扩大[28]。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接受PCI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Kurek等[29]对2 082例接受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贫血组,贫血组院内、出院30 d、1年病死率较高。有研究显示,接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红蛋白<120 g/L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率较血红蛋白≥120 g/L组显著增高[30]。Mc Kechnie等[31]提出,较低血红蛋白可能是PCI后严重程度的标志,并可识别干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的病人。

关于冠心病与高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果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高水平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病人预后差有关[32]。李全等[33]研究显示,高血红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不良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可独立预测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高水平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机制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34]。有研究认为,血红蛋白升高一方面增加血黏度和外周阻力,降低心搏出量,另一方面促使红细胞聚集、增强内皮细胞黏附血小板能力,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形成血栓[35-36]。冠心病病人血红蛋白水平过高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样增加[35]。

3 血红蛋白量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尽管心力衰竭治疗有所进展,但预后仍较差,再住院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常合并贫血,原因可能有[37-38]:①各种因素引起铁元素缺乏,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病人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引起胃肠道慢性失血,心力衰竭常伴胃肠道淤血等[37];②炎症因子激活,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等增多,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干扰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骨髓中的作用;③骨髓造血功能异常;④慢性肾功不全:心力衰竭时因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功能不足,心肾两大系统互相影响等。贫血与心功能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报道,贫血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是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8]。老年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率高,叶梁等[39]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贫血可作为提示老年人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有效指标。通过随机对照试验,Silverberg等[40]发现接受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和静脉铁剂治疗的16例心力衰竭病人与对照组相比,住院率减少,死亡率下降。由此可见,纠正贫血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恢复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根据目前研究进展,血红蛋白可能成为心力衰竭的一个干预治疗靶点,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血红蛋白具体治疗干预参考值及治疗后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最终影响,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4 血红蛋白量与其他心脏疾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猝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常有心功能不全,并伴有贫血,贫血与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增加病死率[41]。有报道称,贫血亦可作为影响先天性心脏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42]。

5 小 结

综上所述,血红蛋白是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检测及评估指标之一,且容易获得,与其他指标联合可较好地监测病情。目前关于血红蛋白对心血管疾病评估预测的具体数值尚无定论,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临床医师应进一步认识及重视血红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贫血黏度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科学大众(2021年6期)2022-01-01 00:45:52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26
春困需防贫血因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18
你对贫血知多少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上海公路(2019年3期)2019-11-25 07:39:30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