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晨
【摘要】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要做好理论接力,引领青年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要做好实践接力,为青年成长提供坚实土壤;要做好文化接力,坚定青年文化自信,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应用能力;要做好组织接力,为青年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引导青年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青年 信仰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发展方向,也是青年发展的“指南针”。当前与未来,我们都必须要坚定不移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让马克思主义在每个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必须要准确把握青年的成长规律与认知特征,引导青年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种信仰只有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才能说服人,进而升华为个体的精神力量,并融入到行为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阐述了社会与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是站在哲学高度之上的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部分青年缺乏系统的哲学修养,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也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对青年的积极影响。做好理论接力能够引领青年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接力的主要手段。部分青年缺乏足够的哲学理论水平,无法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唯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才能让广大青年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青年的认知特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工作,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展示在青年面前,弥补青年因认知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为青年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要结合青年个性特征,创新马克思主义表达方式,激发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当今时代,大部分青年个性特征鲜明,想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以此为契机,把握青年的个性发展需求,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青年个性养成与自我成长过程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每个青年的精神信仰。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力要注重理论宣传。宣传是理论与思想的传播载体,在信息时代,必须要紧随时代潮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模式。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要抢抓新媒体机遇,让马克思主义深入到青年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媒体革新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同时,新媒体也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应该迎合青年的信息接收习惯,打造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宣传阵地,让青年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要以青年生活实践为切入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也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年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谛,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效果。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为重要目的,也必须探索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每个青年的行为准则这一重要问题。从实践接力出发,既能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为青年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契机,为青年成长提供坚实的土壤。
以实践巩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一直以来,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与党组织的理论学习等固定模式,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青年的情感认同与个人信仰,甚至还会引发个别学生的反感情绪。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转变思维,采取“理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模式,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
以创新打开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新局面。在物質文化较为丰盛且更加开放的时代,广大青年的个性得以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必须要以青年为中心,尊重青年的个性特征,引领青年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必,员要走创新之路,满足青年需求,推动青年发展。一方面,思想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先导,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实践教育方式,提升实践教育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美。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必须要与我国国情结合才能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做好文化接力工作是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应用能力的重要保障。
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培养青年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封闭的哲学逻辑,而是一种高度开放,能够包容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必须要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的文化反映,必须要以文化自信培育为基础,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全过程,增强青年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以文化共性为着力点,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存在高度一致性,文化共性突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也能巩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我们必须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共性,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应用能力。
青年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撑,组织接力缩短了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可以为青年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紧抓共青团与党组织两条主线,做好青年组织工作,将青年凝聚在马克思主义周围。共青团是青年群体中最广泛的组织,也是最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组织。共青团要积极主动吸纳青年成员,加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另外,党组织也要加大对优秀青年的选拔力度,培养青年党员队伍。例如,近年来,部分高校党组织逐步扩大了学生党员的比例,选拔了一批“四有”青年进入党组织,实践结果证明,吸收到党组织中的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有了明显提升,在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出较强的正面辐射力,对于提升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组织工作为依托,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接力工程必须要发挥组织作用,让马克思主义学习成为青年生活的常态。一方面,党组织与共青团要发挥制度约束作用,利用民主生活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为青年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组织教育工作也必须要发挥榜样力量,为青年指明正确方向,可以借助优秀党员、优秀团员评选活动,为青年提供马克思主义学习榜样,引导青年完善自身理论修养,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双减负背景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补益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H180269)的研究成果】
①刘宏达、张春丽:《以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理论指导与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2期。②彭升、蒋建国:《两个转变:“加工”与“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新解》,《求实》,2017年第2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史航